
滇云札记
——昆明大理之行
作者:阿红
朗诵:大梅 夏天 阿红
音频配乐合成:大梅
若将云南比作一首诗,昆明便是开篇的韵脚,温柔的序章。
4月22日开始,我们姐妹三人开启了漫游云南昆明、大理的旅程。
入驻干净整洁的民宿内,如同家一般的感觉,心情为之放松并且感到了惬意。
吃晚饭的时间到了,一碗过桥米线最解风情,滚烫的汁汤盛在陶碗里,薄如蝉翼的肉片,鹌鹑蛋,菊花瓣次第滑入,汤底鲜的让人想到舌尖里的旁白:一碗米线,半城烟火。
闲步小巷,恰逢当地每周的助农集贸市场开业,我们穿梭其中,了解本地的饮食文化,有很多菜品我们是从来没有接触到的,例如蔬菜:思茅甜笋,水性杨花,臭菜,花椒尖,草芽等等,在北方很少见到。
次日,我们便到了斗南湿地,踏入园区,首先会被广阔的湿地景观所震撼,水草丰茂的湖泊、摇曳的芦苇丛、成片的睡莲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漫步在木质栈道上,呼吸着湿润空气中草木的芬芳,耳畔是鸟鸣与风声的交响,仿佛置身在远离喧嚣的“绿野秘境”。
作为“亚洲花都”之称的斗南花市,是必须的打卡之地,花市里人声鼎沸,叫卖声,选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市场里成堆的玫瑰、百合、多肉植物,都让人感受到“鲜花论斤卖”的震撼,兴奋之余,头脑里忽然闪现形容这里为:植物天堂,买花像买菜的传说。五元一把的玫瑰,憨态可掬的多肉盆栽,甚至路边随手一拍的花丛,都能激发定居昆明的遐想。
来到昆明,那铺展天际,阳光折射下泛起的绸缎般的湖面,便是心中的一道最美画卷。抚仙湖以“玻璃万顷”闻名,也是我们此行重点慕名的地方。正值春日,我们穿上精心准备的滇风花裙,徜徉在紫浪翻涌的薰衣草中,园内樱花如云似雪,娇艳动人,与湖水相衬,使人流连忘返。
来到昆明,总要去一趟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名镇-官渡古镇,它不仅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滇中地区商贸与宗教交融的见证者。我们漫步其中,被它的风土人情所吸引的同时,古镇美食也一样诱惑着我们,一份“留焕牌”滇中小吃,云集了多种口味的豆花,豌豆粉,炸洋芋等美食,使我们领略了接地气的本地风味。
来到昆明,有风和日丽的伴随,大观公园内第一驻足的地方便是大观楼。
这座以一联,一楼,一湖为独特魅力成为昆明历史文化名称的象征。其建筑之精,文脉之深,景观之胜,堪称中原与边疆文化交融的典范。
公园湖光山色,湖面微波粼粼,九曲桥楼阁倒影,荷花塘畔,都留下了我们的倩影。有幸在奔来书院翻看闲书,木质结构的建筑与满架典籍更添古意,连呼吸都带着墨香。
大观楼之美,不仅在楼阁巍峨,长联绝唱,更在四时流转中的每一刻光影与诗意。
六天以后,我们怀着更多的期待与美好,开始了大理之行。
我们居住的酒店距离大理古城很近,闲情移步,便到了古城门,由于几天的游玩消耗了体力,我们决定找一辆电动三轮车载我们游古城:从著名的复兴街,洋人街,一路前行,叫卖的水果摊琳琅满目,我们挑选了黄芒,青芒,橘子等水果便宜又好吃。司机热情讲解古镇的风情,带我们一路穿行于小路小巷,夜晚的灯光闪亮,一群群游玩的俊男靓女,给这座古城增添了一道别样风景。
脱不开的洱海之行是大理之行的重头戏。吃过早饭,我们便开始了环游洱海。这里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沉浸式体验,每一步都仿佛踏入一幅流动的画卷。在花园般的湖边信步,微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气拂过面庞,远处的苍山倒映在如镜的湖水中,山影于云霞交织,恍若天地间最纯净的留白。
一片片翠竹掩映着的苍山云弄峰下,洱海之畔,白族文化中象征忠贞爱情的蝴蝶泉,泉水澄澈如兰,常年不枯,如遗落苍耳的明珠,泉畔横卧一株合欢古树,枝干虬劲,浮于水面,产生纵横交织的美。
在这生死相随与现世幸福的蝴蝶泉边,我们穿起民族服装,仿佛穿越千年,在寻找在沉醉美好的爱情之中,不禁想起清代诗人沙琛所咏:
迷离蝶树千蝴蝶,衔尾如缨拂翠恬;不到蝶泉谁肯信,幢影幡盖蝶庄严。
距离蝴蝶泉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白族文化的核心聚集地-喜洲古镇,保存着中国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群,被誉为-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我们一边品尝着著名的喜洲粑粑,泡鲁达,烤饵块等小吃,一边领略着喜洲古镇古今交融的一道文化盛宴。
穿过熙熙攘攘的小巷,眼前忽然一亮,一大片金黄色的麦田映入眼帘,它像苍山洱海间一首灵动的诗行,写满大地的浪漫,也退去了我们的倦意,穿梭其中,麦田把我们的腿部遮掩,也挡不住欣赏它的脚步。
十三天的昆理之行很快结束了,我们怀着对昆理的依依不舍,踏上了返乡之路。
虽然回到家里,但昆理碧空如洗的天空,湖光山色的静谧,风花雪月的浪漫,温润的天气,质朴的人文,依然在我们眼前晃动。
云南是一首穿行在时光里的长诗,每一段韵脚都隽刻着大地的褶皱与文明的呼吸,若为这首长诗续写新的篇章,那就是一去再去,永不厌烦的踏足这片神圣,温暖,多彩,静谧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