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节的柔光里,思绪如涓涓细流,淌过时光的河床,抵达母亲那遥远而又清晰的年轻岁月。
年近九旬的母亲,恰似春日里一株蓬勃生长的野花,虽无精心雕琢的艳丽,却有着自然而坚韧的美。家境的贫寒,如同一片阴霾,早早地笼罩在她的肩头。小小的她,尚未来得及品味童年的无忧,便被生活的重担逼着匆匆长大。
晨曦初露,大地还在朦胧的睡梦中,母亲已起身,轻手轻脚地推开那扇老旧的木门。炉灶里的火苗跳跃着,映亮了她略显疲惫却又满是坚毅的脸庞。简陋的厨房中,锅碗瓢盆奏响了生活最早的乐章。她熟练地淘米、洗菜,为一家人准备着简单却暖心的早餐。那双手,因常年劳作而粗糙干裂,指甲缝里藏着洗不尽的泥土,每一次触碰,都像是在诉说着生活的不易。
夏收时节,田间地头是母亲挥洒汗水的主战场。烈日高悬,30余度毒辣的高温阳光如细密的针,刺痛着裸露在外的肌肤。母亲弯着腰,手中的锄头一次次有力地砸向坚硬、干涸的土地,仿佛在与这困苦的命运较量。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滚落,浸湿了衣衫,那深深浅浅的汗渍,宛如一幅苦涩而又伟大的画作。她的眼神专注而执着,紧盯着眼前的土地,仿佛能从那泥土中翻出生活的希望。每一次播种、浇水、施肥,都倾注了她对未来的憧憬,期待着丰收的那一刻,能为家人换来一丝慰藉。
秋天的晨雾渐散,母亲已挑着箩筐,踏过沾的草径,去自家的田间地头摘采那养蚕的桑叶。箩筐里满缀的桑叶,是她对秋蚕绵柔的期许。
回到家,她轻轻拂去叶上晨露,将桑叶铺满蚕匾。那些沉睡的秋蚕,闻着熟悉的清香,缓缓蠕动。母亲的眼神,恰似春日暖阳,温柔而专注,看着它们一拱一拱地啃食,时而用粗糙的手指,小心拨弄,让弱小的蚕儿也能饱餐。
每日晚间,昏黄灯光下,母亲仍守在蚕匾旁,检视着蚕的生长,嘴角噙着不易察觉的笑意。那笑意里,藏着对新茧的憧憬,更有对家庭生计默默扛起的担当。秋蚕吐丝,丝丝缕缕,似是母亲对生活细密编织,于质朴岁月,织就温暖锦图,每一道丝,皆凝着她的心血与操劳,在时光里,熠熠生辉。
60年代的家中老织机,吱呀作响,伴着母亲度过无数个漫长的日夜。一根根丝线在她手中穿梭交织,宛如她编织着生活的经纬。手指上的老茧,似是被岁月磨砺出的勋章,记录着无数次重复的动作。从一缕缕棉花到一匹匹白布,这其中蕴含的是母亲的心血与智慧。她坐在织机前,身形挺拔又略带佝偻,那是生活的压力与不屈的意志交织的姿态。织好的布,或换钱补贴家用,或做成衣物,温暖着一家人的身体,也包裹着浓浓的爱意。
那些年,母亲鲜少有休息的时光。夜晚,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她还要为家人缝补衣物、纳鞋底。针脚细密而均匀,每一针都缝进了对家人的关怀。偶尔,她会轻轻哼起古老的歌谣,歌声在狭小的屋内回荡,似是安抚着疲惫的灵魂,又似在向这艰难的岁月宣战。那歌声,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生活的质朴,在耳畔萦绕,成了记忆中最温柔的背景音乐。
母亲的芳华,就这样在辛勤的劳作中悄然流逝。岁月的风霜爬上了她的鬓角,却也铸就了她如钢铁般的内心。她用自己的柔弱身躯,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了希望的种子,用汗水浇灌,用爱培育,只为了让家人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向着阳光前行。
如今,母亲节至,回首往昔,心中满是感慨。曾经受苦受累的母亲,如今在我心中,宛如一尊神圣的雕像,散发着无尽的光辉。她的那些艰难岁月,是她给予我最珍贵的财富,教会我坚韧、勤劳与奉献。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只想依偎在她身旁,轻轻握住她那双饱经沧桑的手,说一句:“母亲,您辛苦了,愿往后,岁月温柔以待。”
作 者: 张语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