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枇杷成熟时
卫艾云
这是我未曾注意过的事,有一天,加完班,准备拎包回去时,一抬头发现办公室的窗外,有一株高大的枇杷树,黄色的果实挂满了枝头。这忙碌的日常,让人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对枇杷的第一印象,想到的是《西游记》里琵琶精的琵琶,以为两个字只是同音,那时还未曾见过活生生的枇杷树。家里只会在谁谁谁咳嗽时,奶奶会吩咐去买点枇杷膏,至于枇杷树长什么样,做枇杷膏的是什么,也没人去思考,只知道这枇杷膏,咳嗽喝了准能快快好。
后来,家里要整理前后院子,爷爷据说是花重金买了这枇杷树。爷爷把这陌生的树安排在前院的角落里,拇指粗的小树上已经分了好几个树杈,厚厚的叶子和平常的树不一样,长又圆的形状,真是像极了那琵琶。指不定是因为这叶子像琵琶,所以才叫枇杷。这枇杷树在爷爷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盼望着可以早点结果。可是,这枇杷树可真是倔,我们等了好几年。大哥和二哥是天天跑去看着枇杷树,生怕麻雀会把这枝头的果子抢先一步食用,遇到麻雀们停留,他俩毫不示弱自然是要撵走。
个头不大黑黄黑黄的果子挂在树上,实在是诱人。这枇杷树也没有辜负二位哥哥的精心呵护,终于在一个午后,他俩摘得果实。他俩无事献殷勤,让我做第一人。我还高兴地接受了这贵重的礼物。
我毫不犹豫地扒掉带有绒毛的外皮,咬开不厚的果肉,心想着肯定酸甜可口,但这现实当头一棒,瞬时满囗的酸就不说了,要命的是这算酸里还带着点涩。这不一般的味道,着实让人难忘。果然,无事献殷勤的二位哥哥有时候也不可靠。
后来,到芜湖上大学。记得刚开学时,我们几个同学晚饭后去校园外溜达。远远就看见,有不少人在围观。我们好奇心重,也是不假思索就围过去,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卖枇杷。这枇杷果要赶上半个拳头了,颜色也要更黄一点。原来枇杷还能长这样啊!和我们家的枇杷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我就提议买了一点尝尝,最主要是想知道这枇杷的不同。果然,这枇杷的确也不太一样,同样是酸,可这酸中却有一股甜,果肉更厚、汁水更多。真是太好吃了。我还偷偷把里面的核留下来,想着能不能回家种上一棵。
本来我也是无心插柳,对这枇杷是不抱有任何希望的,甚至已经把这事遗忘了。然而,这枇杷竟然发芽了,太让人惊喜了。后来,我妈为了方便,把枇杷苗子移到院墙那。长高、开花,一切都在大自然的掌握下,慢慢成型。那一年放寒假前,老家天降暴雪,我担心我的枇杷是熬不过了,便让妈妈给枇杷裹一层袋子。妈妈说这枇杷皮糙肉厚,让我不用担心,她保证。这枇杷果然是皮实的很,雪天里花依旧绽放如初。
冬天里,这枇杷树上白色的小花一朵朵挤在锥形的花序上,懒懒的,一派无所谓、不害怕的姿态,多么有松弛感!冬天开放的花少,所以不畏严寒的花,第一想到的是梅花,对梅花的赞美词语非常多,关于枇杷花的赞美几乎是没有,我是有点儿愤愤不平。翻看了不少资料,全部都是对枇杷果的赞美。转念一想,可能这枇杷果才是这一棵树上最有价值的吧!
放慢脚步,才能体会到稀碎的幸福日常,难怪说“最是枇杷解人意”。每每读到“庭有枇杷树……”让人不觉泪目。
眼看着“摘尽枇杷一树金”的日子就要来临,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棵“枇杷树”,或是泛黄的照片,或是一段记忆……它们都在以另一种方式,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作者简介:卫艾云,女,安徽舒城县人。群众文化工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投稿须知
1、都市头条(ID:10950627)和茌平文苑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拒绝AI生成作品投稿。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