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长歌:半世纪的凝视与抵达 文/叶志权
在历史的宏大画卷中,铁轨宛如一条坚韧的丝线,串起了岁月的片段,编织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铁轨长歌:半世纪的凝视与抵达”,这不仅是一个诗意的表达,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起伏。
2025年的春运,当黎明还在晨雾的怀抱中沉睡,一声悠长的汽笛划破了寂静,宛如历史的号角,惊醒了这座城市。火车站里,检票闸机有节奏地吞吐着归乡的人潮,那汹涌的人潮仿佛是岁月长河中奔腾的浪花,带着游子们对家的眷恋和期盼。就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的思绪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1975年。我仿佛看见,那清冷的月光洒在一个十二岁少年的肩上,他背着简单的行囊,眼神中既有对未知旅途的迷茫,又有对远方的憧憬。
把时间回溯到那年除夕的前夜,在川黔交界的山路上,霜花如同调皮的精灵,在父亲的肩头悄然凝成了盐粒。全家六口人的身影在月光下被拉得瘦长,仿佛被岁月的巨手压成了薄片,在崎岖的山路上摇摇晃晃地前行。远处,蒸汽机车正吞吐着白色的叹息,那是工业文明最初的呼吸。少年坐在车厢里,透过模糊的车窗,数着窗外倒退的星辰,心中第一次尝到了迁徙的滋味。两天一夜的颠簸,漫长而又煎熬。车厢连接处传来的“咣当”声,仿佛是时空裂变的序曲,在少年的心中回荡。那时的他,怎会想到,此后的五十载光阴,将如同铁轨上绵延的银线,串起蒸汽时代的滚滚煤烟与智能高铁的悠悠流云。
铁轨,就这样开始在少年的生命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蒸汽机车喷涌的雾霭,弥漫着工业文明的喘息,那是一个时代蹒跚前行的印记。内燃机车震颤的节奏,如同改革开放激昂的鼓点,敲响了新时代的乐章。而当电气化铁路的银弓射出“复兴号”的箭镞,那是科技与创新的力量,引领着人们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那些年,少年往返于家与单位的通勤路,就像是一根缀满思念的琴弦。清晨启程时,身上还沾着妻子温暖的体温,那是家的温柔与牵挂;深夜归途时,空气中沁着孩子甜美的梦呓,那是生活的希望与慰藉。钢铁巨龙驮着万家灯火,在秦岭隧道与长江大桥间穿针引线,将人生的经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了岁月的美好与沧桑。
前些日子,我搭乘智能动车,邻座的老者不经意间抚摸车窗的动作,忽然与我的记忆重叠。那让我想起了2013年的春运,同样布满老年斑的手掌,正摩挲着绿皮车的茶色玻璃。老者用沙哑的嗓音缓缓说道:“当年走镇远到玉屏,草鞋磨穿三双。”他的话语中,仿佛有山道上的晨露与夕阳正在结晶,那是一段艰苦而又难忘的岁月。“如今这截山路,够我喝完半盏茶。”他的眼神中既有对过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如今便捷的欣慰。玻璃窗上映出他眼角的沟壑,恰似旧时铁轨的枕木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而今,站在现代化的候车大厅里,LED屏幕流淌着绚丽的虹彩,那光芒仿佛是时代的光芒,闪耀着科技的魅力。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依然浮动着用旧时光熬制的乡愁。那乡愁,如同淡淡的烟雾,弥漫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这时,一位穿藏蓝制服的00后列车长擦肩而过,他那青春洋溢的脸庞,让我仿佛看见了1975年月台上那个攥紧车票的父亲。自动闸机吞吐归心的频率,恰似当年蒸汽活塞的往复运动,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那些被提速的何止是列车,更是一个民族追赶光阴的脚步,是整个国家奋勇向前的决心。
暮色降临,铁轨泛着水墨般的幽光,恍若大地摊开的五线谱。当“瑞雪迎春”冬奥列车撕开晨雾的刹那,1975年的蒸汽幻化成云,正飘向更远的站台。耳机里王菲的吟唱突然苏醒:“这旅途不曲折,一转眼就到了。”车窗上叠印着蒸汽机车、绿皮车、智能动车的幻影,如同时光隧道的多重曝光,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那些被铁轨丈量过的岁月,此刻都化作掌纹里的山川,记录着人生的起伏与变迁。
钢铁铸就的河流仍在奔涌,从未停歇。月台上,穿汉服直播的少女与拄拐杖的老者比肩而立,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智能机器人推着行李车穿梭其间,那是科技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当复兴号冲破雪幕的瞬间,我听见时光齿轮精密咬合的声响,那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五十年前的“咣当”声,终究化作了这个时代最动人的韵律,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梦想、奋斗与希望的故事。
作者简介:
叶志权,曾用笔名:寻梦今生、实心木。四川成都人,现居贵州省凯里市。中国铁路作家分会会员,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老年诗书画协会贵阳分会会员,名篇•金榜头条文学艺术网贵州省文学社社长,喜好文学,业余撰稿,钟情于诗词歌赋、散文随笔。喜欢岁月的回眸,细心体会生活的点滴,在流年的风景中记载心灵印记,享受每一个平凡瞬间。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