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14》「飘舞的剑」(7926辑)

晨间寄语
做自己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无可厚非,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有时候,也是义务,因为受了良心的差遣,或者说,那是自己认为的意义,属于自己,不去牵扯别人。
一位老人走了,今天就要抬上山去,我昨天听说了,赶了过去。80多岁的人,丧事拿当老喜办。他们家儿女多,全部寨子里的人都来帮忙,分工明确,我熟悉的乡亲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我插不上手,在灵前烧了三柱香、磕了头,既是规矩、也算是送老人最后一程。
整整50年了,1975年7月,我在县公安局下了户口,来到这里下乡知青。老人是当时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干农活是把好手。见我背粪上山时穿的胶鞋走路很滑,随手给了我一双草鞋,确实管用,不滚跟斗了。后来她又打(编织)了一双新的草鞋送我,我拿用在雨天的爬坡下坎上,平时不穿。
去生产队前,有以前工作的老同事约我小聚,我没答应,说要回生产队去。同事惊问,回什么生产队?我说是以前知青的地方。同事诧异,什么年代了,你还“回”生产队。
我的知青地,一直也是我《寄语》作文的素材,那里有被我认作的父老乡亲。这么多年了,只要知道那里有大物小事,我都去。草鞋、洋芋、蒜苗、新包谷…,是我青春的记忆。
我理解的滴水之恩,不是获得,而是曾经的拥有。我们那个时候到了那里,非亲非故,说难听点,在人多土地少的地方,你去了,还要参加秋后的收成,没有排斥已是高哉。但是生产队没有把我们当外人,乡亲们逢年过节做点好吃的,还会叫上我们。毛主席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写过,那里的初春是枯水季节,谁在河床上刨了个有水的窝窝,便会叫上我们。看起事不大,但那是生命之泉呀!
老人性格开朗,心地善良。春节期间我去还好好的,说走就走了。听到消息,我不去看看,心里无论如何过不去。那不是两双草鞋的事情,而是那里有我的根。人这一生只有一回十七八岁,知青两年,从那里有了农民的资格,20岁当兵。50年过去,亲不亲,“故乡人”啊!
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了,心里明快。或许,也叫意义吧[合十][合十][合十]!
新的一天,早安!
202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