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到清河
文/秋韵
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古老的邢襄大地上,仿佛每一缕光线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2024年10月24日,一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日子,我和我村原党总支书记张喜魁,作为张氏家族西北留分支的一员,怀揣着对先祖的敬仰与追寻,驱车二百余里,踏上了寻根问祖的清河之旅。
车窗外,风景如画,却难掩内心的激动与期待。此行,不仅是为了探寻先祖张青异乡立祖的艰辛历程,更是为了在那片养育了张氏家族的土地上,找寻那份属于家族的根与魂。在杨凤玉老师的引荐和笑青老师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清河县,这个承载着张氏家族无数记忆与梦想的地方。
清河,一个名字中便蕴含着清澈与宁静的县城,见证了张氏家族数千年的风雨飘摇与繁荣昌盛。在这里,我们受到了清河县宣传部副部长张印谱、慈善协会会长张富磊老师的热情接待。他们的笑容,如同秋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我们的心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家族之间的那份深厚情谊。
“天下张氏出清河”,清河县是中华张氏祖源地。据历史典籍记载,“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
张氏祖庭位于清河县挥公大道北侧,张氏文化生态园核心区南部,占地90亩,华夏张氏祖庭规划设计方案演绎上古祭祖建筑的“品”字形古风,为300 x 200米南北纵向伸展的序列空间,由北面的200 x 200米的大厅和南面两个100 x 100米的小庭组成。挥公堂位于北面大庭的中央;张氏纪功柱阵位于南面的两个小庭中央;小庭南侧入口为古风双门阙、大庭北侧有北阙;整个祖庭四角有望楼。主体挥公堂平面呈“亚”字型,中央为边长49米的巨型方室体,四周环水,象征远古明堂四周的濠堑。东西两个小庭中央各有七七四十九根张氏纪功柱,柱径1.5米,高4.5米,转角抹成圆弧状,上面铭刻张氏重要源流世系情况,以及记载为建设祖庭作出突出贡献的宗亲事迹。为记载和展示悠久的张姓历史文化,在祖庭西侧、北侧和东侧建有总长约500米的碑廊。祖庭整体布局气势恢宏、古朴庄重、秩序井然,将远逝的历史记忆与晚近的现代感完美结合,体现了“古韵新风”的寓意。
参观张氏祖庭的过程,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祖庭占地广阔,坐北朝南,大门由精美的石雕组成,气势宏伟。通向祖庙的道路笔直宽阔,两旁栽种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它们见证了张氏家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也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在张部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巍峨的挥公塑像前。这座由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塑像高达数米、重达数吨,高耸入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仿佛先祖正以一种超然的姿态俯瞰着这片他曾为之奋斗的土地。我们肃立塑像前,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敬仰与感慨。三举躬,是我们对先祖最深的敬意,也是我们对家族历史的铭记与传承。
张印普说,历史上张姓曾出了63位宰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从汉至宋,清河郡张氏都可谓望族大姓,出将入相,经国济世,安邦抚民,国家倚为柱石。
随后,我们怀着虔敬之心,将历时三载编修的《西北留张氏家谱》郑重移交祖庭典藏。在谱牒馆庄严的续谱仪式上,这部承载二十五代族人记忆的典籍,被永久纳入清河张氏总谱体系,完成跨越六百余年的支脉归宗。
家谱记载:始祖青旧籍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大柳村,于大明初年移籍直隶顺郡沙邑西北留村。张喜魁书记问:“能找到青州大柳村的记载吗?”。工作人员随即调出电子族谱,搜索结果却显示“无匹配项”。“元末战乱,很多支系记载确实遗失了”。然而在“流徙支系”中有一条模糊记载:“至正年间,青州府有张姓艺人携家北迁”。由于历史变迁,现在的大柳村地名已不复存在。
站在祖庭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先祖张青携妻带子,身背鱼鼓,一路卖唱,展转奔波千余里的艰辛与不易。他们为了躲避战乱,流离失所,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最终,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了根,用勤劳与智慧,书写了张氏家族数百年的辉煌历史。
先祖张青深深懂得,唯有培养儿子成才,才能光宗耀祖。儿子张伦,字秉彝,不负厚望,刻苦攻读,以岁贡出任沙邑主簿,永乐十三年任扬州同知,后升为平阳知府。他为人忠厚端方,清廉勤慎,深受百姓爱戴。当他致政归乡时,百姓涕泣遮道,送者数千人。这份荣誉与尊重,是对张氏家族最大的肯定与鼓舞。
迄今,西北留村张氏家族已传至25世。600余年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发愤图强,繁衍生息,涌现出了无数名流才俊、仁人志士,用自己的智慧与才华,为家族、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张氏家族的历史长河之中。那棵已经屹立了600余年的国槐,更是见证了张氏家族数百年的兴衰与变迁。它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张氏家族的根与魂。
此次寻根问祖之旅,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族的力量与温暖。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与坎坷,只要心中有家,有根,有魂,我们就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与困难。因为,我们知道,在这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地上,有着我们永远的归宿与依靠。
当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时,我们踏上了归途。回望清河,那片承载着张氏家族无数记忆与梦想的土地,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意。感谢先祖们的艰辛付出与无私奉献,感谢家族给予我们的力量与温暖。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感激与敬意,继续努力前行,为家族、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知道,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与坎坷,都不应该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