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寸之间镌刻时代印记
——沧海印社四十年的坚守与绽放
记者: 杨金丽
来源:沧州日报
2025年4月28日,庆祝沧海印社成立40周年系列活动暨篆刻作品展开幕式在沧州市群众艺术馆举行。
作为河北省首个民间印社,40年来,沧海印社从最初36人的小团体,成长为拥有180名成员、享誉海内外的篆刻艺术团体,其背后是一段关于坚守、传承与情怀的故事。
“40年前,我们在这里播下了篆刻的种子,40年后,这颗种子已长成大树。这是我今生最骄傲的事情!”活动现场,沧海印社社长、77岁高龄的韩焕峰感慨万千。他说,40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短短一瞬,但对印社而言,却是一段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历程。40年来,他们在方寸之间纵横驰骋,立足沧州、引领河北、走向全国、冲向世界。如今,沧海印社不仅成为沧州文化的一张名片,还在国际上“篆刻”出中国文化的坐标。
金石之上传递时代足音
活动启动现场,狮子舞开场,舞出了喜庆气氛;4人朗诵《沧海印社40年记》抒发了沧海印社成员们的心声;大屏幕上滚动播出的印社40年来的一张张照片,带着人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过往岁月……

1985年,沧海印社在大运河畔成立了。照片上,36名篆刻人脸上洋溢着青春自信的笑容。
1991年,几名中年人意气风发,举起了代表胜利的手势。那是他们成功举办全国印社篆刻联展后,高兴地在一起庆功。
2006年,韩焕峰到新加坡参加第七届国际书法交流展时,受到新加坡总统的接见。照片上,他与当时的新加坡总统纳丹亲切握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8名印社成员手持自己创作的“冠军印”骄傲地合影。那是印社与市体育局、《沧州晚报》联合举办的“刻冠军印·扬冠军名”活动。
这一年,“神七”发射升空,4名印社成员的作品搭载“神七”遨游太空。
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韩焕峰应邀为南非总统治“祖马印”。
2023年,“运河古韵·美丽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名胜百印展亮相园博园,照片上是韩焕峰布展时奔波的背影。
图片还显示了沧海印社在抗战胜利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节点举办的相关主题的篆刻作品展。沧州浓郁的篆刻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再回首,韩焕峰已经满头银丝,而他创办的沧海印社也已蔚然成林、郁郁苍苍。站在舞台中央,他百感交集:“40年来,印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我们饱尝了创业的艰辛,也得到了收获的喜悦。凭着篆刻,我们走进过人民大会堂,还多次应邀赴央视做节目。我们赴日本、到韩国、三下南洋,讲学办展,弘扬金石文化。沧海印社姓沧,多年来,我们为家乡争得了荣誉。来自全国各地的贺信、贺词、贺联、贺赋……就是对我们的认可。”韩焕峰越说越动情。他深深地鞠躬致谢,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让韩焕峰尤为感动的,是沧州市政协原主席蔡华送来的贺信。活动开展前一天,病中的蔡华专程来找韩焕峰:“印社40年了,不容易呀,我明天参加不了活动,特意送来一封信。”
活动现场,韩焕峰激动地宣读了这封信。而亲临现场的老领导、老朋友,有的已八、九十岁。
“这种情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韩焕峰激动地表示,大家的支持是支撑印社一步步走来的关键,也是印社40年来收获的精神财富之一。
展览背后故事多
当天,在市群众艺术馆二楼展厅,庆祝沧海印社成立40周年篆刻作品展也同时开幕。
“‘印证不惑,沧海扬帆’是这次作品展的主题,也是沧海印社40周年社庆的主题。”韩焕峰介绍,这次展览共分“名家题贺”“社内作品”“社外作品”“印社成果”4个展区,其中不乏书印精品。展览将持续到5月31日。
同是“印证不惑,沧海扬帆”八个大字,在诸位名家笔下,书法气韵各有不同。西泠印社名誉社长韩天衡写的是行书,气韵生动;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写的是隶书,方劲浑厚;辽宁省书协主席王丹写的是行楷,洒脱纵横……
韩焕峰介绍,系列活动之一的“名家题贺”作品展邀请函发出后,得到中国书协、西泠印社名家及全国各地社团、个人的大量题贺作品。这些作品让人怡然忘物,得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在“社内作品”展区,我市老报人、书法篆刻家刘芳庭在自己的作品前驻足。老人虽已94岁,却精神矍铄、目光如炬。他参展的是篆刻作品《艺海无涯》。老人感慨:“40年来,大家正是靠着‘艺海涯无际,勇者争上游’的精神,才有了沧海印社的今天,希望这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在“印社成果”展区,韩焕峰停下了脚步。他翻开《沧海印社篆刻集》,不住感慨:“当年我编这本集子时才37岁,满头黑发,如今已是皓首苍颜。”
展区有一个泥塑作品:两个小娃娃托举着一枚大印,刻的是“印证不惑”。凝视着泥塑,韩焕峰若有所思:“这40年,我们没有虚度。”
开幕式当天,近千人参观了展览,既有耄耋老人,也有不少年轻面孔。今年26岁的靳然然热爱书画创作。她说,自己从展览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为今后的书法、篆刻创作打开了新的天地。
为了办好这次活动,今年春节后,韩焕峰就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他日夜加班,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三部作品集的编校,一个线下展览、三个线上展览的布展工作,以及一个活动的策划任务。为了省钱,他带领印社成员事事亲力亲为……他是77岁的老人了,做起事情来,还是那么周到细致。大到活动主持词的撰写、展品的摆放顺序、投射灯光的角度,小到邀请嘉宾的座位条、展览上的一个曲别针、一张小卡片,他都不厌其烦,一遍遍地仔细核对。
问他:以今时今日在篆刻界的地位,为什么还甘于做这些繁琐的事情?
他答:我和印社40年的感情了,印社就像我的孩子,要用心去呵护。做好每个细节,才能对得起岁月,对得起大家,也对得起自己。
从陋室启航走向百年
活动现场,韩焕峰宣布卸任社长,由篆刻家李泽成接棒,同时给沧海印社定下了打造百年印社的目标。他说:“人生有几个40年?下一个40年,我就不在了,但沧海印社还在。今天‘焕峰卸甲,印托泽成’,沧海印社后继不乏人,一代一代要永远传承!百年印社我是见不着了,见不着也没事儿。只要篆刻队伍一代代地往前走,我就是欣慰的。”
沧海印社的成员们和韩焕峰在展牌前一遍遍地拍照留念。鲜为人知的是,他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就在距此100多米的老屋里。
那是市群众艺术馆东边不远的一处老房子,“沧海印社”的牌子就挂在房子窗外的铁栅栏上。这里曾是沧海印社的“摇篮”,至今还是社员们经常碰头的地方。印社40周年的系列活动,就是在这里酝酿、出炉的。
走进这间仅有50平方米的老屋,时间仿佛凝固:斑驳的木门、脱落的墙皮以及贴满印蜕的木桌、柜子和墙壁,见证着沧海印社40年不平凡的时光。
1985年4月28日,沧海印社正式成立。彼时,社长韩焕峰37岁,已是历经坎坷的“追梦人”。
出生于黄骅农村的韩焕峰,幼年失去双亲,继而失学。因缘巧合下,他用修脚刀刻下了人生第一方印章。没有老师,他揣摩借来的古印谱;买不起石头,就用砖瓦练习……他的篆刻才华终于被人赏识。他被调入沧州,命运的齿轮也就此转动。
“沧海印社成立的时候,我们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那时,我刚在沧州安家不久,就把自己的家贡献出来,印社的场地问题就此解决。”韩焕峰说,后来,自己搬了新家,这里就彻底成了印社成员们的家。40年过去了,这间从没装修过的老屋仍是沧海印社的重要阵地——韩焕峰的篆刻创作都在此完成,沧海印社的重大决策也在此商议,就连这次印社成立40周年的筹备工作,仍在此进行。
韩焕峰说,在有关领导的协调下,印社后来有了办公室,但他喜欢在这里进行篆刻创作,印社成员们也习惯了到这里来找他。
在印社成员们眼中,韩焕峰是“把印社刻进生命”的人。
2008年为奥运冠军治印时,韩焕峰的夫人因病猝然辞世。8月4日还在治丧期间,韩焕峰强忍丧妻之痛,在这间小屋完成了奥运主题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篆刻创作。后来,他携“冠军印”走进央视《鉴宝》栏目,回忆当时的创作情景,潸然泪下:“老伴儿生前支持我,我这样做是对她最好的怀念。”
40年来,韩焕峰自掏腰包100多万元,用于印社办公、培训、办展、奖励优秀成员。这种近乎执拗的奉献精神,源于他对篆刻传承的危机感。“上世纪90年代,电脑普及让手写书信都少了,何况篆刻?”为此,他带领印社成员进校园、办讲座,自费出小册子赠送爱好者。如今,沧海印社培养出西泠印社社员4人、中国书协会员49人、省级会员100多人,50人200余人次作品入选中国书协和西泠印社举办的展赛。
对沧海印社来说,40年前洒下的艺术微光,已汇成一片星海。从陋室启航的这艘船,正负载着传承金石文脉的使命,驶向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