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烈的烟火气息 沧桑的历史画卷
——评汪国彪《结缘昭潭》
安徽东至三中 金成道

《结缘昭潭》以个人记忆为纽带,将家族温情与昭潭镇的历史文脉交织成时空叠影,以鲜活人物勾勒乡土人情的热烈温度,以非遗美食激活地域文化基因,通过个人记忆与地域文化交织的视角,展现了安徽昭潭镇的历史人文与时代发展。

文章以“结缘”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回忆、家族温情与时代见证,情感细腻动人。奶奶坐板车的细节、姑妈家的山林景色、婚宴中的人情味,赋予文字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怀旧情怀。童年记忆中的板车棉被与成年后的采风见闻形成对照,既有亲缘羁绊的细腻刻画,又暗含个体生命与乡土文明的共生关系。奶奶坐板车时的人性化细节(“棉被平铺”“扛起车轮”,既是家族温情的见证,也隐喻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通过“龙”意象串联历史与现实(昭明太子垂钓传说、当代“双美昭潭”建设),将美食(清明粿、糍粑)、红色遗址(方志敏革命足迹)等元素转化为具象的文化基因,使地方叙事超越单纯怀旧,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资源。既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又凸显地域文化符号,使昭潭形象立体丰满。

文章摒弃单向度的田园牧歌式赞美,转而呈现动态发展中的乡土中国。如官营村法治公园与旧时光牧耕场景的并置,既延续“我们从哪儿来”的文化叩问,又指向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实践路径。官营村、营桥村的今昔对比,巧妙融入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生态保护等时代议题,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赋予乡土叙事现实意义,以小见大,呼应时代主题。
但是,从婚宴美食到红色历史的过渡不自然,衔接有些生硬;美食名录、历史事件等部分存在堆砌感,婚宴菜名罗列过多,略失节奏;“奶奶已仙逝多年”等关键情感节点一笔带过,稍显仓促。

当然,瑕不掩瑜,本文以个人记忆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充满烟火气与历史感的昭潭风情画卷,展现了作者对故土文化的深切认同,是一篇文质兼备的好文章。

附:《《江淮时报》2025.5.2刊载的《结缘昭潭》

结缘昭潭
安徽东至 汪国彪
和东至县昭潭结缘应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才七、八岁的样子。始终跟脚在奶奶身边的我首次走进西湾和东胜,那里有我两个从怀宁嫁过来的姑妈,她们跟奶奶很亲。
那时公共交通是一天班次不多的大蓬车,公路是沙石土路,跑起来就是一条灰色长龙。但从西湾到东胜是两个大表哥拉着板车接我们走的,有时有不宽的山路,有时又是古徽道一样的石阶,两个表哥一会儿扛起车轮和车架,一会儿又拉上我们慢悠悠地溜跶。板车上平铺着一床棉被,为的是让年过花甲的奶奶坐着舒服些。

一路上山里的风景让我大开眼界,粗大的树木像哨兵立在岗上,不知名的花儿开满了对面的山坡,嘀啾的鸟鸣声仿佛来到了天堂,这让在升金湖区生活惯了的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回乡后总说山里姑妈家好。
又有一次对昭潭的感悟是上世纪末,排行老二的内弟在单位结婚的时候。内弟在昭潭一家单位服务,领导姓叶,我们喊他叶总,年纪应该和我岳父差不了多少,重情重义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很器重我内弟,内弟的婚事就当成是单位的大喜事,单位员工都调动起来,前后张罗安排好酒席。昭潭糟鱼、昭潭糟肉、昭潭东坡肉、干煸泥鳅、多味猪心肺、葱油排骨、昭潭清明粿、昭潭薯薯肉、昭潭饺子粑、打糍粑、黄焖辣子鸡、昭潭皖南山芋粉丝、昭潭多味萝卜圆、思源麻球等美味,就是我在那桌酒席上品尝到的。叶总借着酒兴演绎了“三寸不烂之舌”,喝下一杯酒就介绍一道菜,那是腊月寒冬,最后喝得我也是一夜无眠,深深爱上了昭潭名菜,此后走到哪就不自觉的和昭潭名菜作比较。也算慧眼识珠吧,谭东村美食入选市级非遗,2024年,昭潭潭东村荣获了“省级特色美食村”。在池州市,也仅有2个村获此荣誉,潭东村是其中一个。

传统美食,传承地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愁记忆,更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那次婚宴除了品尝了美食外,叶总还博古通今地说起了昭潭的故事。昭潭自古就和“龙”接触,昭潭镇南边紧靠龙泉河,南朝梁国时属昭明太子萧统的封地,相传昭明太子深爱这鱼米之乡,曾在河边深潭垂钓,鱼获颇丰,闻名遐迩,故名昭潭。太子垂钓到精美的食材,哪能没有美食,几千年来,美食飘香昭潭。龙行天下,与昭潭有缘,这儿还有官营、营桥等特色村,有机会陪大家一览昭潭美景。
许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也偶有路过昭潭,但都行色匆匆。对昭潭一直保持着向往的神秘。
终于等来了机会。随县作协采风的脚步,再次踏进昭潭,来到了神往的官营村。都说这儿是“出官的营寨”,有着厚重的历史。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日战鄱阳夜宿兰溪”,听身边的堪舆师禀报,官营外有狮象把口,内有鲶鱼螺蛳,东西二涧屯兵养马,米谷粮草金黄满畈,而且四门生就,堪称佳地,便将一支军队屯在这里。元末明初,徐、高二大姓家族迁居于此繁衍至今,人才辈出。明朝初年,曾有过48位官员同朝的奇观。

殊不知,这里的丁冲还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根据地,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建立苏维埃皖赣七县中心县委曾在此驻扎九个月,有组织部、宣传部、情报机关、兵工厂、棉被厂、号兵连集训基地、红军医院等机构,村口那两棵相依相守的百年苦槠树就是岁月的见证。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地村民多年来自发守护遗址遗迹,修复保存至今,各家各宗出钱修路建桥接待瞻仰的宾客,村、镇因势利导打造和美乡村示范点。官营村整体推进,在县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建有中心村法治长廊、程港法治公园、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刘屋美丽乡村等,新时代新时期的官营人民安居乐业,富足安康。
四年前东至县司法局曾联系过营桥村的“五清一改”中心工作,当时就感受到村三委一班人能干事、能成事、干好事,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这次来到该村石畈组当家塘前,水中的倒影衬托出蓝天碧云下鳞次栉比的小洋楼,畈上的农田由机械耕种,村中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三三两两的老人或牵或抱着婴幼儿在门前嬉笑,墙面上的卡通画都是以文化人,还有利用村中的边角地还原牧耕时期的旧时光,似乎在引领后辈知晓我们是从哪儿来。营桥村彻底地变了,集体经济也很富裕,石畈组就是一个现实版的缩影。

尽管采风的脚步匆匆,但要跑遍昭潭镇还必须储备力量。当年的叶总说得没错,昭潭历史上是龙游之地,当今又有美食美景加持“双美昭潭”,在新一届昭潭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腾飞的昭潭建成南部山区中心镇的目标指日可待。

奶奶已仙逝多年,两个姑妈也跟着走了,站在昭潭这块热土上,我很缅怀她们。我还想对她们说,如今的昭潭发展真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