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雷晓明,原名雷小明。作家、诗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散见《诗刊》《星星》《湖南文学》《鸭绿江》《芳草》《羊城晚报》《珠江文艺》《散文百家》《特区文学》《诗歌月刊》《参花》等上百家刊物。出版文学和文史专著五部。
舂陵江瓦窑坪枯干的河床
公元317年,陶侃分郴西地置平阳郡和平阳县。桂阳县建置始此。古平阳县是今桂阳的前身,就好比古临武邑是今临武县的前身。古临武邑就是今渡头古城遗址,而古平阳县的遗址又在哪里呢?为此,已故著名学者彭德馨先生说:“古平阳最初的治所,并非是今桂阳县城。若考究古平阳不要将历史的眼光只在放桂阳县城,应该是放在流经桂阳的舂陵江。”
——题记
一
瓦窑渡口遗址(汉代)
舂陵江是桂阳的母亲河,是湘江的一大支流,源头发源于蓝山县所城镇峡源村的人形山。舂陵江由西南向东流,全长304公里,流经桂阳的江段就有103公里。千家坪遗址和瓦窑坪遗迹创造出灿烂的舂陵江古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厚重而深远。
瓦窑坪距离上游斜对江岸的千家坪约两公里;千家坪距离上游斜对江岸的舍人渡约两公里。我们在舍人渡、千家坪、瓦窑坪三处的舂陵江两岸江段多次考察,发现大大小小的汉晋至唐宋的墓葬群有二十多处,在湘南也颇为罕见。因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边的村民修建大型水塘养鱼阻坝,许多古墓葬群被毁,破坏严重,令人唏嘘不已。
二
当地村民建塘坝用的古代墓葬群墓砖
在古代,桂阳就有“两粤之管钥,三湘之屏藩”的美誉。东汉延熹年间(公元158—166年),汉恒帝派周憬任桂阳太守,开凿了舂陵江的漕运水道,并在舂陵江十八滩上的上游修建了瓦窑渡。瓦窑渡是桂阳县境内最古老的渡口。瓦窑渡位于瓦窑坪的舂陵江边。由于瓦窑坪是中原通往岭南的水陆两道的交会处。漕运的商船来往如梭,人马聚集如云,成了古代南来北往的货物重要集散地,逐渐形成舂陵江边最古老的墟场,也称“瓦窑墟”。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命镇大将军杜陵、杜预兄弟分别镇守零陵(今永州)、桂阳(今郴州)两郡。因洞庭的巴邱湖在汛期常发生险情,杜预便开通杨口(今湖北潜江境内)到零陵、桂阳两地的漕运。因此,地处舂陵江的瓦窑坪开始变得繁华起来。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陶侃析郴西置平阳郡及县。”这是建平阳县历史最早的记载。但有一个历史的疑问总在我心底萦绕。地处湘南的古平阳县最早是建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就是建在今桂阳县城。我的回答:不是。今桂阳县城周边并没有发现有唐代以前的墓葬群。因为历史考究不仅是要根据史志古籍的文字记载作参考,更重要的是要有实物作依据,而古代墓葬群就是直接考证的重要依据。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春,因天下饥荒,长沙周边爆发了流民起义,杜弢被推为首领。四月,杜弢率军攻占长沙。五月,南破零陵、桂阳两郡。西晋建兴三年(公元315年)二月,陶侃率周访、杨举等将领入湘,大败杜弢。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十二月,晋愍帝司马邺被刘曜围长安投降,西晋灭亡。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安(今南京)建立东晋,称晋元帝,号建武。因此,公元317年为东晋建武元年。也是这年,陶侃被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为武昌太守。当时桂阳区域是桂阳郡金官冶炼重地。陶侃便上书向司马睿提议,析郴(桂阳郡)西置平阳郡及县,以便朝廷加强管理。陶侃考虑要始建平阳县,一定会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选址。而舂陵江边的瓦窑坪就是最理想的位置。于是,陶侃便将平阳郡和平阳县选址建在瓦窑坪这一带。这就是瓦窑坪百姓流传有“先瓦窑,后平阳”说法的来由。
三
瓦窑坪宋代陶窑遗址
据《桂阳县志》(1993版)记载:“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阳郡、平阳县均废,并入郴县。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萧铣复置平阳县,隶属桂阳郡,并始建县治城垣。”南北朝后期,平阳郡和平阳县属于南陈。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杨广率领大军攻入南陈国都建安(今南京),南陈灭亡。因此,当时瓦窑坪的平阳郡、平阳县均废除,并入了郴县。所以说,《旧唐书·地理志》云:“晋分郴置平阳郡及县,陈废。”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萧铣在巴陵郡(今岳阳)称帝,国号为西梁,史称后梁。当时桂阳郡属于后梁。萧铣又在瓦窑坪修城池复建平阳县。
据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水道志》记载“州北瓦窑,平原敞旷,旧有仓基,今建常平仓,地势形便,盖故城所在也。”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桂阳知州汪敩灏因仰慕湖湘大家王闿运的才华,特邀王闿运主修桂阳州志。当时,王闿运也邀请了好友左枢(湘乡人,地理学家)一起考察舂陵江等河流,以绘制桂阳州境内的水道图。同时,两人一起来到瓦窑坪认真考究了一番,大概认定瓦窑坪就是始建平阳县的旧址。王闿运还在《水道志》中写道:“故萧氏(指萧铣)又分郴西为平阳,流徒之原疑隋矣。”王闿运认为,萧铣从郴州西治为平阳是从瓦窑迁至今桂阳县城的,怀疑是从隋朝开始的。但我觉得可能还要晚,因为今桂阳县城以及周边没有发现有唐代以前的墓葬群。
为什么呢?近两年来,我经过多次在瓦窑坪考察,便说说自已的观点:其一,舂陵江从东汉周憬任桂阳郡太守开创漕运以来,瓦窑坪就是湘南水陆交通漕运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其二,在隋唐时期,当时的平阳县经济依托瓦窑坪生产的陶器运销各地,创造了平阳的繁荣。其三,瓦窑坪在唐代建有中兴寺,而且规模较大。作为中兴后期的李唐,唐中宗李显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下令在各州县兴建一所佛寺,取名为“中兴寺”。因瓦窑坪的中兴寺也是在此时所建。当时中兴寺作为国寺,不建在宝山脚下的桂阳县城,而是建在舂陵江的瓦窑坪。其四,据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载:“州北瓦窑,平原敞旷,旧有仓基,建今常平仓……。”常平仓制度创立于西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由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设立。常平仓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储备粮仓库,由政府主导。在汉代,常平仓多设于通都大邑。隋唐时,遍及州县。因此,瓦窑坪“旧有仓基”的常平仓也是建于隋唐,是当时平阳县官府的粮食储存仓库,粮食由平阳县官府主管调配。可如今的桂阳县城不可能设有那时的常平仓。其四,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湖南发生了大规模的水灾,舂陵江洪水汹涌,导致河床改道;当时的平阳县城被毁,留下大小十来个湖泊,成为如今村民养鱼的大塘。村民们将舂陵江此处的老河道,称之为“内坝”,将现在河道的称之为“外坝”。其五,因今桂阳县城以及周边没发现唐代以前的古代墓葬群,有人分析,唐元贞二十年(公元804年),置桂阳监,平阳县才从舂陵江边的瓦窑坪迁移至宝山脚下新建平阳城。今桂阳县城始治于此。
四
瓦窑坪汉代陶窑遗址
瓦窑坪汉晋墓葬群
岁月悄无声息地流逝,舂陵江悄无声息地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桂阳瓦窑坪闪烁着不寻常的光芒。
1969年,欧阳海大坝建成蓄水,瓦窑坪一个上千人的大村落,村民们搬迁到衡阳、耒阳等地。后来,又迁回一户居住瓦窑坪。1982年,桂阳县几位考古爱好者发现了瓦窑坪古窑址,便向郴州市文物部门汇报,由郴州市文物部门组织考古人员对古窑址进行挖掘(当时彭德馨是主要参与者之一)。该遗址规模面积很大,估计有五万平方米,发现大大小小的陶窑遗迹有30多处,在湘南颇为罕见。这说明舂陵江的瓦窑坪是湘南古代生产陶器的重地。
从内坝的鱼塘窑址分析,瓦窑坪的文化层达七、八米深,第一层明代、第二层为宋、第三层为唐、第四层为南北朝、第五层为晋汉。瓦窑坪周围的汉晋墓砖皆为瓦窑坪砖窑烧制。这点我们从晋代墓葬群发现的图像墓砖可以看出来,瓦窑坪古代窑工师傅在当时制陶器烧砖瓦的技术工艺是十分成熟的。瓦窑坪烧制的陶器分粗陶和细陶两大类型。粗陶,低温烧制,有原始颗粒感和透气性,表面哑光,厚重古朴,例如缸、坛、罐、钵等陶器生活用具。细陶,高温烧制,釉面光亮,轻薄均匀,例如杯、碗、盘、碟等陶器生活用具。多年前的一天,瓦窑坪某村民在舂陵江边捡到一个晋代的陶碗,属于细陶类型,陶碗釉面光亮,碗体轻薄均匀,用黑釉写有“平阳”二字,碗足呈圆型底,写有“壱位”二字,“壱”是“壹”的异体字,喻意为“壹位”,可解释为当时烧窑的第一个碗。从这件完整的实物可以考究,瓦窑坪窑工师傅烧制的陶器在晋代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侧面透出一个历史信息:古平阳最早是建在舂陵江边的瓦窑坪,而不是宝山脚下如今的桂阳县城。
瓦窑坪遗址与千家坪遗址依江相连,相隔只有两公里远。千家坪遗址是江南白陶的发祥地,至今有八千年的历史。瓦窑坪制陶技艺延续传承千家坪先人的制陶工艺。二者的区别是:千家坪烧制的陶器无彩釉,比较单纯;瓦窑坪烧制的陶器有彩釉,比较丰富。我通过两地的陶器残片作对比,瓦窑坪的碗底绘制的菊花图案,跟千家坪的碗底绘制的菊花图案颇有相似之处,是有釉彩和无釉彩的区别。
五
瓦窑坪晋墓图像砖
舂陵江的千家坪遗址和瓦窑坪遗址,一上一下,创造了舂陵江几千年灿烂的沿江文明,使得许多外来姓氏族人迁至舂陵江两岸,沿江定居,逐渐形成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村庄。瓦窑坪最早迁入就有洪、蒋两姓。前不久,我在瓦窑坪江边上捡到一个宋代陶砚,也是瓦窑坪窑工烧制的,底面刻有“蒋千惠”三个字,是陶砚主人的名字。在那个年代,蒋家有许多人在从事烧制陶器的工作。
透过瓦窑坪遗址的文化层保留的陶器残片分析,却缺少了元代的文化层。据《清同治直隶州志/事纪第二》记载:“诸盗复起,瑶患尤甚。至元二十八(1291)夏六月,益江(今益阳)淮行院兵二万,击桂阳路诸路盗贼。”在元代,桂阳路因“诸盗复起,瑶患尤盛”,长期发生战争,导致舂陵江的瓦窑坪陶窑熄火近百年。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瓦窑坪烧制陶器又慢慢有了些人间烟火,但规模不如唐宋以前。几年前,有位古玩爱好者在瓦窑坪江边捡到一个刻有“万历四年”的窑具,用手机发来图片给我看。至少可以证明,在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瓦窑坪的陶器还在烧制。
当我查阅清代的桂阳州志,志中只记载有瓦窑的地名,而烧制陶器之事的内容无一点记录。这证明瓦窑坪的陶窑在清代确实是熄火了。
总之,瓦窑坪遗址随着汉晋唐宋的许多实物不断浮出水面,透露出各种历史信息,仿佛在告诉我们,古平阳始建在舂陵江边的瓦窑坪一带,而非今天宝山脚下的桂阳县城。也就是说,先有瓦窑坪,后有平阳城!
瓦窑坪晋代写有“平阳”的陶碗
瓦窑坪唐代中兴寺遗址的武士残像
瓦窑坪烧制的陶砚(宋)
瓦窑坪烧制写“桂阳”二字的陶器(宋)
瓦窑坪平阳县官府唐代瓦当
夕阳下的舂陵江瓦窑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