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粤港澳大湾区知名社团“会诗台文化传播中心发起了主题为“河洛诗韵·湾区新声”的洛阳赏花怀古之旅,4月17日至20日,12位诗人和朗诵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河南洛阳,通过诗歌与朗诵等艺术形式,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原文化的深度对话,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
一、八方诗汇,瀍河问道
4月17日,来自香港的会诗台文化传播中心艺术总监施维女士,与其他来自香港、北京、陕西榆林、辽宁鞍山、山东烟台、江苏南京、河北石家庄、广东深圳、广东佛山等地的艺术家陆续抵达洛阳古城。他们分别是:戴其苍、宗德宏、魏家川(嘉川)、袁军、孙建勋(小山后人)、赵串珠(炫一辉)、陈东林、黄元元、宋凤霞(玄噜噜)、陈霆宇、梁春雷、施维(獒妈)。这些艺术家用诗歌创作、朗诵表演和音乐演奏,为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4月18日,艺术家们首先前往洛阳著名老店“马杰山”,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牛肉汤”,对洛阳的饮食文化赞不绝口。随后,他们移步“勒马听风街”,感受古老的街承载的洛阳沧桑,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大家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社区张振南书记指着勒马听风街的一棵老槐树,骄傲地说:“这棵大树近六百年来始终傲然矗立,却从未开过槐花,真是奇观。”瀍河区文旅局副局长丁孟杰热情细致地介绍这条街道未来的发展规划,让人不禁心生将来到此重游的期待。

随后,大家来到了“神州牡丹园”。正值牡丹盛开,园中花团锦簇,香气袭人。艺术家们被国色天香所吸引,纷纷题诗赞美。到了“老子故宅”和“孔子入周问礼碑”,大家追慕前贤,驻足良久,在圣贤的遗迹前再次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在洛阳民俗博物馆,金牌解说员杨珂馨的精彩介绍,使大家对洛阳自古相传的民俗风情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文化交流、诗意交融
在朱樱塔下的河洛书院,会诗台的艺术家们与瀍河区回族文化和旅游局、瀍河区作家协会、瀍河区诗歌学会的代表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意交流。到场参与文化交流的洛阳人士有,瀍河区作协主席贾红松、河南省作协会员贾海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王清亮、洛阳市诗歌学会会员黑永梅。座谈会以“勒马听风街·诗歌行”为主题进行文化交流,分享了各自的创作心得,并朗诵了多首原创诗歌。瀍河区文旅局副局长丁孟杰高兴地说,“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浪漫的一个工作日”。
瀍河文旅详细介绍了洛阳当地文化,并赠送与会人员《文化瀍河》。作家协会带来了当地于1957年创刊的文学杂志《牡丹》,这本由郭沫若先生题写刊名的河南省一级期刊,是洛阳市唯一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展现了当前洛阳文学创作的最新成果。
“会诗台”的回应则充满了创新张力——他们向瀍河回族区文化和旅游赠送了以大湾区图案为主题创作的纪念品,向瀍河作家协会赠送了会诗台文化传播中心组织出版的《理想国》《浮诗绘》《会诗台》等诗集,向在场人员赠送了“老子勒马,云长听风”文化创意环保袋,以及内容为“勒马听风”和“勒马听风赏牡丹,千年诗心照洛城”的书法作品。
傍晚,在一场骤雨和冰雹过后,艺术家们兴致勃勃夜游龙门石窟。夜幕下,伊水承载的厚重历史迎面而来;光影里,石窟造像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三、山水之间,河洛诗韵
4月19日,艺术家们前往老君山景区。老君山作为道教圣地,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了多首诗歌,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文化的思考。晚餐时,他们品尝了洛阳的特色水席,进一步感受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4月20日,艺术家们游览了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在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驮经西来的大师像前顶礼致敬。部分成员意犹未尽,再度到龙门石窟游览,并前往白园凭吊缅怀伟大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洛阳城的应天门亮灯之际,12位艺术家分别踏上了离开洛阳龙门站的高铁,结束了这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河洛诗韵·湾区新声”文化交流活动,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原文化的一次深度对话,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灵感,为宣传洛阳文化、推广洛阳文旅提供了助力。会诗台的艺术家们在洛期间,创作了42首诗歌作品,以洛阳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抒发了对这块土地的深情厚谊。会诗台创始人戴其苍表示:“这次活动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话,更是中华文明的寻根之旅、洛阳诗意的赓续之旅”。”瀍河区文旅推荐官庞爽写了一句联语:“粤港澳潮连伊洛水,大湾区月照汉唐天”——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诗意永续的最佳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