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神秘的文物,如同隐匿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帛书便是其中之一。帛书,作为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名缯书、缣书、素书 ,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战国时较为流行,与简书在当时并行存在 。它质地轻软,便于携带保管,且吸收墨汁更优于竹简,然而由于古代缣帛价值昂贵、产量不高,在纸发明并普及后,逐渐被替代。尽管如此,帛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留存至今的实物虽少,却蕴含着难以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
惊世出土:子弹库楚帛书的传奇身世
1942年9月,湖南长沙城东南郊一个叫子弹库的地方,一座战国古墓被任全生、漆孝忠、李光远、胡德兴四人打开,一件改写历史研究进程的文物——子弹库楚帛书重见天日。这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楚帛书,也是独一份的战国帛书,上面不仅有墨书的小楷,还有彩色绘出的各种神怪图像,其蕴含的古文字、古文献信息,为探究中国早期思想史、文化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贵依据。
子弹库楚帛书出土后,很快被古董商蔡季襄所得。蔡季襄出身豪绅,嗜好收藏文物,与著名藏书家叶德辉为亲戚,常切磋古物。1944年,他撰写出版了第一部介绍和研究楚帛书的著作《晚周缯书考证》 。彼时,中国学术资源相对贫乏,研究战国文字的资料有限,玺印文字多为孤立的地名、官名、人名,长篇铭文罕见,而子弹库楚帛书的出土,无疑在简帛研究史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当时长沙有名的雅礼中学,有个美国人柯强任教,业余热衷搜集文物,楚国文物对美国古董市场极具吸引力。柯强得知蔡季襄有楚帛书后,在1946年,以美国有红外线照相机能显示帛书上不清楚文字、提高其价值为由,连哄带骗从蔡季襄手中借走帛书去“照相”,后未经允许,让美国军人舒尔特斯将帛书带到海外,又转至美国,寄存于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最终卖给了赛克勒医生。除个别残片外,子弹库楚帛书均流失海外,现存美国华盛顿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分6个盒子存放,完帛《四时令》单独一盒,残帛分放5盒 ,帛书残片于1992年被柯强匿名捐献,2007年封存。
马王堆汉墓帛书:汉代的“百科全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一批震惊世界的古代帛书,共有20多种,12万多字,犹如一部包罗万象的汉代“百科全书”,为后人还原汉代社会风貌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这批帛书内容广泛,涵盖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
帛书《周易》与通行本有较大差异,让我们看到了《周易》在汉代的不同面貌;《战国纵横家书》27章中16章为佚文,是对纵横家苏秦言行的记录,可订正《史记》有关苏秦事迹之误,补充战国时期史实;《老子》有甲乙两个版本,不仅文字与今本有歧异,而且《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相反,是现存最古老的《老子》版本,使我们得以知晓《老子》的原貌 。在《老子》乙本前的《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种书,被认为可能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黄老之学在战国中期已流行,但2000多年来黄学著作大多失传,这批书的出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研究意义重大。此外,《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长沙国丞相利苍一家参与长沙国治理的实证,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且编制准确的地图。
科技赋能:《帛书传奇》让帛书“活”起来
帛书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却因岁月侵蚀、流失海外等原因,许多内容难以完整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推出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为我们揭开了帛书神秘的面纱。
节目聚焦长沙子弹库楚墓、马王堆汉墓、敦煌悬泉置遗址等重要遗址出土的帛书帛画,以考古探索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用帛书帛画的出土故事、流传经历为叙事主线,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文物研究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呈现方式。在技术层面,节目充分运用最新技术,借助文物扫描对破损的帛书残片进行虚拟拼合与精细修复,从帛的纹理脉络到色彩层次进行多层次还原,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也为文物留存了珍贵的8K影像资料。同时,通过AI技术构建“AI探文明”虚拟叙事空间,让观众能够穿梭于虚实交织的场景中,实现从考古现场到数字复原的楚汉殿堂、从帛书残片微观纹理到宏大历史图景的自由切换与无缝转场。此外,节目还邀请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进行对话,深入浅出地解读帛书帛画的学术价值,并与国家级歌舞院团合作,将帛书故事转化为优美的舞蹈动作与动听的音乐旋律,让文物所承载的故事性和人文温度更加可感可触 。
从子弹库楚帛书被盗掘、流失海外的坎坷命运,到马王堆汉墓帛书对汉代历史文化的全方位展现,再到《帛书传奇》借助现代科技让帛书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帛书的传奇历程不仅是一部文物的流转史,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写照。它提醒着我们,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的瑰宝,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在新的时代,让我们继续探寻帛书背后的故事,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在传承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