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沭县老电影院改造提升意见建议和影像文学作品征集——
临沭县电影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杨自坤
昨天
昨天的临沭县电影院是1978年前的露天电影院,她位于现在的文化广场。和原临沭县文化馆、图书馆、家属院拥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院子里一排排的条子石就是座位,它来自苍马山的就地取材。冬天人们坐在上面冰凉刺骨、夏天则犹如烙铁。即使如此,人们也全然不顾、因为被电影剧情的吸引、看的津津有味…那是个文化娱乐匮乏的时代。
人们白天在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只有天黑收工晚饭后才能去电影院看电影。这是城里人的独特享受,农村没有这个条件,因为农村一年到头放不了几场电影;所以很多农村女孩,纷纷向往能嫁到县城。当时流行的口号是:宁嫁城里大龄带胡子的,不嫁农村青年扛锄的。因为一旦在农村找了婆家就意味着和父母那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那时的择偶观,也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你看城里人找的媳妇个个都貌美如花。
农村人要想看电影,就得收工晚饭后、为了不耽误看电影甚至不吃饭,就骑着自行车或者步行十多里、几十里路进城,看完电影再回家。农村姑娘与其说是进城享受、不如说是为了看电影。
每天电影院门口的海报一贴,人们急不可耐…。如果哪个男孩,看中哪个女孩,就用言语搭讪:今晚电影院放的电影可好看了!如果女孩子有意,就买上两张电影票,约定晚上一起去电影院。
那时男女都授受不亲,不敢明目张胆地交往。只有单独行动像地下党接头对暗号一样,各自瞒着家长、先后悄悄地溜进电影院占两个座位(那时座位不按号,先来先坐),两个人羞涩地坐在一起。这时男孩再花上一毛钱买上点葵花籽一起吃,说是一起吃,实际上男孩子不舍得吃,就给女孩自己吃。因为那时饭都吃不饱、囊中羞涩兜里没有几毛钱。生产队的工值一天不到二毛钱,即使上班的工人一个月才二三十元,还要养家糊口呢。哪有舍得花钱买票看电影呢?!电影票八分钱一张,那是半斤多盐的价格,够一家人吃多日的!所以只有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才是电影院的常客,因为这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地上埋上两根竿子,拉上幕布,放映机距离幕布15到20米,音箱高高地挂在竿子上。随着音箱播放歌曲,放映员开始放映了:幕布上显示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字样…人们的心情沸腾了。看到动情处,男孩子会大胆地触摸一下女孩的手,如果女孩子不反抗,就抓出不放和电影的情结交织在一起…悠哉乐哉。看上几次电影,两个人的关系基本就成了,而后告知双方父母。长辈们也无可奈何,就顺水推舟,谈婚论嫁、喜结良缘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被自由恋爱取代了。如果家长强势不同意,有些胆子小的男女还是要听从父母的。
无论春夏秋冬,电影院常常座无虚席,即使雪花飘飘也照看不误、一遇到放影下雨,就坏事了…淋得如落汤鸡一样。即使余兴未尽,也只能第二天再补上。
电影院最头疼的是怕遇到管电的人士,个别人有时不买票,穿着有标志的服装直接进去。如果要把他们推出去,他们就气急败坏,回去直接拉闸停电,叫你们谁也看不成,所以电影院不敢惹这些老爷们。
有时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为了买到紧缺物资,就讨好车站售票员、百货店的售货员、司机、医生、食品站买肉的屠夫…。他们的身份高于公务员,因为那个时候公务员不敢滥用职权…。我曾经遇到一个事例:县委张书记还求助一个采购人员给买辆大金鹿的自行车(153.6元),骑上五年,还能卖原价。
今天
今天的电影院有四十七年的历史了,那是改革开放的标志。当时人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临沭县有了电影院了,白天也可以看电影了!因为以前白天要想看电影,必须去临沂市东方红电影院。如今临沭电影院可以媲美临沂东方红电影院了,一时轰动了整个县城和农村。
宽敞明亮的临沭电影院。坐南朝北,雄伟的建筑蔚为壮观,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有梯次的座位不会遮挡后排的视线。室内的折叠椅高低错落有致,设计合理,两侧多个安全门为了安全。宽敞的主席台可以表演节目…有好的影片一天可以多场次放映。
昨天的电影院旧址附近,新开设了一家《天天过年水饺店》,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钱包鼓起来了,情侣们走进水饺店,要上一斤水饺美滋滋地吃着,天天像过年。而后一起携手走进电影院,橘子汁,可乐等零食尽情的享受。
农村的人们勤劳致富,种粮大户、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人们的钱包鼓起来了。去城里买楼房,全家一起搬迁成了城里人,享受城里人的一切待遇。以前的口号是三辈子熬个街头站,现在一步到位了。
农村人落户城里,再也不是单纯为了看电影,而是为了使子孙后代享受城里更好的教育资源即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现在人们提倡精神文明,各行各业整顿不正之风!奉公守法,再也没有逃票,耍横撒泼的特权现象了;家家有了电视机,各种娱乐节目、电影、体育球赛频道等。但是无论再好的节目,还是取代不了电影院的独特的享受和感觉。
明天
明天的临沭电影院是什么样子?明天的电影院在设计师的脑海里;在工程师的蓝图里;在歌唱家的音符里;在建设者的汗水里;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在临沭县全体人民的期盼里;我们期盼临沭新的电影院早日建成!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杨自坤:1952年生,笔名:沂河岸边,临沂市作协会员,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副主任中医师,全球执业中医师联合会会员,杨九楼理事会荣誉会长。
1970年冬,作为特种兵,服役国防科委在新疆罗布泊的第二十一核试验基地。
自幼酷爱文学。从戎入医门,先后在部队受嘉奖、立功、入党。
1996年入编中华特色名医辞典、并入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7年应邀参加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研讨会。
2010年就读临沭县老年大学文学班。
2012年先后在《沭水诗社》发表作品:《上大学》《母逝十年祭》《卖豆腐》《贺女儿读研》《游台湾》
2022年5月15日在临沂客户端发表《灵性的小黄猫》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日照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