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班第二十九讲:歇后诗,
歇后诗,又称隐字诗。也叫截后诗、缩字诗、缩脚诗。它因民间的“歇后语”而得名,但又与“歇后语”不同。“歇后语”好似谜语,它所“歇”掉的是“谜底”;“谜底”是对“谜面”的解释。而“歇后诗”则是使用一些人们熟知的诗句、俗语、成语或古今文章名句,只将最后或其中的一个字省去,使人费心猜详;有的还可将省去的字连缀成诗成话,用以表达需要说明的意思,并造成一种幽情雅趣的效果。
〈一〉
被《唐才子传》称为“才高负气,毫发逆意”的 唐朝诗人唐彦谦,写有一首《题汉高祖庙》的七律,其中有些句子就采用了“歇后”的形式。
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
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心盗一抔。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
这首诗中的“耳听明主提三尺,眼见愚心盗一抔”,这两句就是歇后诗。“三尺”指的是剑,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一抔”指的是土,语出《史记·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诗中故意将“剑”、与“土”二字隐去。
〈二〉
几百年后的苏轼在他的《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一噫固应号地籁,余波犹足挂天绅。
买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
莫向百花潭上去,醉翁不见与谁春。
这首诗的第五句,同样隐去了“剑”字。第六句隐去了“弓”字,典出《左传·定公八年》:“颜高之弓六钧。”
〈三〉
有一位不知名的诗人到山西通阴塔游玩,事后他写了下面四句诗:
心中灵犀一点,塞上风云接地。
谁似临平山上,多少楼台烟雨。
以上四句,引用的都是名人诗句,但每句都隐去了一字。它们的原句和作者是:
心中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
谁似临平山上(塔),( 苏轼:南乡子·述古)
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将隐去的四个字连起来是一句话:“通、阴、塔、中”,此四字正是诗人游玩和写诗的地点。

〈四〉
生活中有些话不便明说,“歇后诗”便成为一种生活中的隐语。
传说有一家酒店,做生意很不诚实,经常往酒里掺水。有一天,老板想问伙计,酒里是否掺够了水;但当着顾客的面又不便直说,于是就用暗语问道:
“君子之交淡如何?”
这是 引用了古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但他巧妙地隐去了一个“水”字。伙计听了,心领神会,也用同样的方法回答老板:
“金木土火已调和。”
这是运用了五行“金木土火水” 的说法,同样隐去了一个“水”字。他告诉老板,掺水之事已经办妥。
他们俩自以为说得很隐秘,谁知道顾客中有一个聪明人,听懂了他们的隐语。于是高声大喊:
“有钱不买落花流。”
这位顾客的意思是,我不能花钱买白水喝,但他也学着老板和伙计的说法,没有把成语“落花流水”中的“水”字直接说出来。
老板一听,知道遇见了高人,连忙笑脸相陪,并解释说:
“对面青山绿更多。”
他也把成语“青山绿水”中的“水”字隐去,意思是说对面另一家酒店掺水更多,酒中掺水都是家常便饭。
君子之交淡如何?金木土火已调和,
有钱不买落花流,对面青山绿更多。
”这首歇后诗,每一句都隐去了一个“水”字。
〈五〉
对于一些看不惯的事物,人们往往会用“歇后诗”的形式进行讽刺。
明初诗人袁凯(约1316-?),字景文,有才辩,性疏放。《南濠诗话》载:袁凯曾在一富家授馆,因教授不严,学生进步不快,东家不满,未几辞归。塾馆另请别师,然而情形更糟。一日,袁凯來访,见学馆现状,因大书一首七言诗如下:
去年先生靡恃己,今年先生罔谈彼。
若无几个始制文,如何教得犹子比。
这也是一首“歇后诗”,每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引用《千字文》中的句子。但都隐去了一个字。将隐去的字补上来,四句诗便应是下面的模样:
去年先生靡恃己(长),今年先生罔谈彼(短)。
若无几个始制文(字),如何教得犹子比(儿)。
诗中“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始制文字”、“犹子比儿”这几句话,都是批评东家的意思。《千字文》一书,由南北朝时期梁朝周兴嗣所编,全书整一千个汉字,全为四字一句的韵文,曾是风行全国的儿童启蒙读本。上面这几句话的原文是: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六〉
有一个名叫少湾的人。对待请来的家庭塾师十分苛刻。塾师与其争吵几句以后,愤然拂袖而去。于是有人为塾师不平,作了一首“歇后诗”,对东家进行讽刺:
少湾主人吉日良,束脩且是爷多娘。
身材好像野叉小,心地犹如短剑长。
三杯晚酌金生丽,两碗晨餐周伐商。
年终算账索咸藉,劈啪之声一顿相。
上面这八句诗每句隐去了一字。将被隐去的字补全以后,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少湾主人吉日良(时),束脩且是爷多娘(少)。
身材好像野叉小(鬼),心地犹如短剑长(枪)。
三杯晚酌金生丽(水),两碗晨餐周伐商(汤)。
年终算账索咸藉(赖),劈啪之声一顿相(打)。
隐语补齐以后,诗意一目了然,通篇都是对东家的批评。诗中第五句“金生丽水”出自《千字文》,第七句“索咸藉赖”出自《百家姓》。 其余各句都是民间习惯口语。
(七〉
采用“歇后诗”的形式,可以较为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当然也有人借此表示自己读书很多,学问高深:
清代独逸窝退士所辑的《笑笑录》中,载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塾师,长年在外授馆。身体患病,手臂酸痛,头昏眼花,十分思念家中的妻儿;最后打算到明年夏天辞馆回家。他将自己的情形和心中的想法,用五律“歇后诗”的形式予以表白:
抛却刑于寡(妻),来看未丧斯(文)。
止因四海困(穷),博得七年之(病)。
既折援之以(手),全目请问其(昏)。
且过子游子(夏),弃甲曳兵而(奔)。
全诗共八句,都是引用《四书》里面的句子:
《孟子·梁惠王上》:“刑于寡妻”。《论语·子罕》:“未丧斯文”。
《论语·尧曰》:“四海困穷”。 《孟子·离娄上》:“七年之病”。
《孟子·离娄上》:“援之以手”。 《论语·颜渊》:“请问其目”。
《孟子·公孙丑》:“子游子夏”。《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
如果将此诗的文字加以压缩,只用每句的第一、二字再加上被隐去的字,组成八句三言诗,便可以更明白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
抛却妻,来看文。止因穷,博得病。
既折手,全目昏。且过夏,弃甲奔。”
此诗一出,得到了许多人的欣赏。有人将其修改为下面的模样:
抛欲刑于寡(妻),来修未丧斯(文)。
可怜三月不(知),竟染七年之(病)。
疲倦援之以(手),昏花请问其(目)。
须等子游子(夏),方得曳兵而(走)。
改动以后的诗,将第三句的引文,换成了《论语·述而》中的一句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八〉
人们在生活中相互取笑,有时也喜欢用“歇后诗”。
明代文人褚理斋曾为乡村土豪夏五家里的塾师。夏五身材矮小,其妻却长得很高。两人站在一起时,夏五的头部只齐到妻子的胸部。于是塾师作诗一首相嘲:
夏五先生罔谈彼,夏五娘子靡恃已 。
有时堂前相遇见,刚刚撞着果珍李 。
这首诗的全文应该是:
夏五先生罔谈彼(短),夏五娘子靡恃已(长)。
有时堂前相遇见(面),刚刚撞着果珍李(奶)。
诗中第三句“相遇见面”是一句俗语。第一、二、句“罔谈彼短”和“靡恃已长”,是引用《千字文》中的句子。第四句“果珍李柰(奶)”也是引用《千字文》中的句子:原文是“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诗人利用“奶”与“柰”的谐音,取笑夏五的身高。
我们可以总结出歇后诗的几个主要特点:
1、谐音和比喻:歇后诗最大的特点是使用谐音和比喻。通过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从而更进一步地体现其意义。
2、形象的比喻:歇后诗的前半部分通常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而后半部分则是解释、说明,像谜底。这种结构使得歇后诗在表达上更加生动有趣。
3、省略和隐晦:歇后诗常常省略后半部分,只说前半部分,让读者或听众通过联想和推理来理解其完整意义。这种省略和隐晦的表达方式使得歇后诗在针砭时弊或表达复杂情感时更加含蓄和深刻。
4、风趣和幽默:歇后诗通常具有风趣和幽默的特点,能够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共鸣。
5、文化内涵:歇后诗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盘古诗联】高研班第二十九期作业:
出题:蔡巧灵
写作方式:通过谐音、比喻、省略、隐晦、风趣和幽默等方式,达到了深刻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效果。将隐字()内
创作《歇后诗》绝句,题目自拟,统一使用平水韵,韵部自选,格律自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