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的眼神
情感的深度表达赋予作品持久生命力。史蒂夫・麦凯瑞的《阿富汗少女》,少女那双充满恐惧与希望的绿眼睛,直击人心,背后是战争阴影下人性的挣扎与坚韧,引发全球对战争难民问题的深刻关注与共情。
而我们这次去孟加拉,毕竟是走马观花,所以看到的表面现象,是很难表述出被拍摄对象的更深刻多层次的思想内容。所以我们究竟想从这组片子里面,就是就片论事一些不够成熟的思路,进行反思,以求探索。
一.无主题提拍摄行为的关键性瞬间的发现、选择、处理、重视。这次孟加拉执行,给自己的定义就是不要有任何主观刻意拍摄的框框,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且要最大可能地运用自己的摄影水平所达到的能量,尽可能完美的拍出理想的作品。
每到一地采风,如果是有组织有主题的拍摄,肯定是在围绕主题指定的内容寻找素材,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艺术表现的空间,但因为主题已经设定,所以相对于无主题拍摄行为不是一个平行的思维。而即使是没有组织的的没有主题的个性拍摄活动,一般讲,摄影人还是习惯于做一些功课,对于既定的拍摄国家、地区、以及历史文化、文化风尚、民俗习惯有所了解。当然去某一个地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既定目标和大体框架,或者拍风光、或者拍人文、或者拍事件、或者拍课题。虽然个体的拍摄活动,有着镜头指向的更多自由自主性,但是就要谈及了一个我现在思考的话题:到底什么才是无主题拍摄行为?但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首先要声明,即便是无主题拍摄活动,必要的物质条件准备,以及路线路书、住宿饮食、天气地理、大概预算都是必须和必备的。这就进入我所说的无主题拍摄行为的真正所指:就是信马由缰、触景生情、不拘一格、放任自流。一句话就是:在摄影定向上不要作茧自缚,不要以被所谓的标准、规律、格局、观念所桎梏,以一个全新的心态,以一张白纸的清新,面对一个你不熟悉不知道的世界,用一种自我的感受,独特的记录表达,这才是我对无主题拍摄行为的定义理解。
二.摄影的拍摄,首先是构图。既要有规律遵循利用,又要打破规律突破桎梏。审美构图包括很多要素,只谈两点,一是虚实之间虚的选择,也就是主题之下的主体与陪体背景的安排选择;一是作品是作者与观众沟通观念强化的理性重要思维,既要强调个性的独特表现,同时也要考虑纪实摄影题材的特性,要考虑观众的联想感受。
我们受到的教育,一张图片要有主题,主题要通过主体物来表现。这样的说法并无大错,但在摄影审美价值观,风云变幻的今天,这种说法,是否就是摄影创作的既定方针呢?回答肯定是否认的。背景与主体的虚实关系,究竟怎样才能够成为一幅作品最佳构图,答案肯定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今天想说:一幅作品的解读,不仅仅是由作者本身的主观意愿来诠释定义的,很大程度也是有观众一方通过自己的解读品评来“二次创作”的。那么,在一幅作品的画面之中,作者给读者留有了多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这也是我想要提及的。中国画,历来讲究留白,讲究计白当黑,这除了在色调构图上的意义之外,其实更易理解为,古人早已把留给观众品读想象空间的审美价值观,视为黄金定律,视为创作要旨,我想这不是空穴来风吧。
三.综上所述,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没有相当生活体验的摄影拍摄实践行为,能不能拍出理想的作品。这虽然看似简单的一个话题,确是一个创作理念的关键要害。近期与王志平先生先生聊到这一点,怹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摄影作品是作者长期学习实践之后,已经达到了一个艺术水准审美架构的产品,如果到每一个具体的场地环境,都要接受当时当地意识观念的左右,是不可能拍出有艺术家个性的决定性瞬间的,也就体现不出摄影作品的独特艺术个性。这个话题也是聆听了王志平先生的点拨,才有所开悟的。
但这一话题看似简单,但需要很多方面的论点需要交错执见的。我现在只想到了这几点:1.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从这句话可以引申为光有实践活动,没有理性的提炼,以至形成规律性的思维逻辑,实际还是“则殆”。尤其现在,举着相机满大街拍片的发烧友在北京市俯首皆拾,而真正对于摄影本身的思考(对于摄影理论的学习)确是乏善可陈。2.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实践活动有主观意识明确,也有低头拉车,不抬头问路。记得李英杰先生教诲的一句话:摄影不是靠勤奋,就能修得正果的。任何学问的学习掌握,身体力行的实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是可以列入议事日程的,但是世界之大,知识之广,人一生除了吃喝拉撒睡,能够云游世界,亲身猎取知识只是微不足道的,所以知识的学习,更多的一是从书本上学习,一是综合这两面的学习,用自己的头脑汲取提炼,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导更多的社会活动,这就是高于生活。
这组片子,也就是想就这个观念,选择了的这些以己为主,个性审美拍摄的没有受到更多具体繁复思维影响的“决定性瞬间”,至于“行万里路,还是读万卷书”,依然是我思考的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
蛇年 暮春
作者简介
朱天纯
北京图书大厦企业策划摄影主管,工艺美术师。
曾就聘于 国家大剧院 舞台剧照摄影师
求实学校摄影专业教师
《北京纪事》杂志 特聘摄影师
《什刹海》杂志 特聘摄影师
2013年,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永久会员。
2015年 北晚新视觉评为 本年度百姓摄影家提名奖
2016年 担任北京市西城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2017年受聘中国摄影家会版权委员会首席代表。
朗诵者简介
陈亮 : 东营市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主任播音员,国家级普通话等级测试员,普通话一级甲等,东营市第三届“文化英才”,东营市党员教育专家库成员,山东省朗诵艺术家家协会会员,东营市演讲与口才协会副会长,主持《东营新闻》《行风热线》《陈亮叔叔讲故事》等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