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痕迹
——增盛永采风有感
作者:李霞(吉林油田)
第一次听说增盛永的时候,还是在我的老师郭文琦的《覆巣》里面读到的。那还是1992年底我刚从英台调回市里的时候,去探望老师郭文琦时,他赠送给我的两本书《覆巣》。从那时起就老是想着有空去看一看那个盛名百年来的烧锅。 也不知那个从一个小烧锅作坊起家的酒厂,经历了岁月的狂风暴雨,还有没有了。 虽然我是扶余县土生土长的人,增盛永与我一样也是生长在扶余县地界的。 但是它比我强,到目前为止,他仍然屹立在扶余县境内,而我,却被扶余县给抛弃了。茫然四顾,人没动扶余县城却跑了。
那天接到徐丽老师的电话,听说去增盛永采风,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去!必须去。”也是好久没有见到那么多的老朋友了,一到集合地,松原市电视台院里,看到了那些熟悉的面孔。李明君老师、沈树立老师、吴玉梅老师、王丽英老师,还有那么多叫不上名字的熟悉面孔。几年没见这期间,还经历过三年的口罩考验,这些朋友都是幸存者。可是我并没有看到他们脸上留下岁月的风霜。精神还是那样的矍铄。尤其是吴玉梅老师,是不是岁月把你给忘了?您的容颜怎么还停留在初识的岁月里?令我欣慰的是队伍里新增加了那么多的新鲜而又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虽然是初次见面,却还是倍感亲切。 一路上听着老师们的开怀畅谈,并没有感觉到路途的遥远,几经周折,在向导李珊珊母女俩的引导下,终于来到了第一站—南鹰山。
据姗姗老师说,海拔最高处有一个仙人洞。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错过了游览仙人洞的机会。客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终于到达了山脚。众人拾阶而上,据姗姗讲,从第一个台阶开始到达山顶有六百多个台阶。还好,台阶一点都不陡,看到大家都纷纷的登上去了,我心想武夷山我都登上去过,这有何难?可是心想是一回事,行动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到一百个台阶我就败下阵来。我是彻底的向岁月低下了头。我服了,我停下了脚步。
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我觉得半山腰也有半山腰的风景。如果坦诚接受现实,根据自己的能力,欣赏这美丽的风景也未尝不可,也能令自己赏心悦目。不慕达不到高处风景,不妒得不到的生活,达到这样的心态,我想,这也是岁月的沉淀吧。
终于到达了增盛永,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一进院子最先夺目的是那口老井。据说这口井的水是长白山的泉水。源源不断的井水甘甜可口,酿出来的酒更是具有独特的甘醇。正是这种独特的甘醇才是增盛永流传下来的原因。走过老井,进入陈列室。看见满屋陈列的那些老物件,和墙上挂着的被岁月洗礼过的各种各样的文物,真是令我目不暇接。一转身看见了陈年老木桌上陈列的物品。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郭文琦老师的《覆巣》居然摆在桌上,人已故去物件仍在。仿佛透过岁月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那个郭老师在《覆巣》里面描述的年代;那个我曾在我的第一本书《拾光渡》里面描述的那个年代。无论是古老的带棚马车还是雕花木床、老式的炕柜,还有那东北独特的一大怪—悠车,墙上挂着的笸箩和簸萁,还有那尖尖的小布鞋。无不承载着岁月的往事。
我想,时光是永久的,老物件的存活也是有期限的。他们都比拥有过它们的主人寿命更长。但是,只有人类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文字来记载下来这个永恒。
大连有声文艺,
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
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