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坡丝路遗产与镇原交通的古今跨越
文/路等学(甘肃兰州)
蒲河峡谷的风掠过鹿山脚下,两道深嵌岩石的车辙在黄土高原上刻下千年印记。庆阳镇原境内的石道坡,这条全长3180米的汉唐古道,以84米清晰可辨的车辙印,成为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道路遗存。从秦代驰道的铿锵车声到当代基建的机械轰鸣,石道坡的兴衰轨迹不仅是一部交通文明的演化史,更折射出镇原从丝路枢纽到发展滞后的时空落差,以及新时代突破地理瓶颈的坚定实践。
一、凿石成途:石道坡的丝路基因与文明密码
石道坡的开凿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12年,蒙恬主持修筑的秦直道贯通西北,将镇原纳入中原王朝的交通版图。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这里成为萧关古道的核心区段,波斯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的出土,印证了《汉书·西域传》中“使者相望于道”的商贸盛景。北魏时期,随着北石窟寺的开凿,驿道与佛寺形成“驿寺一体”的文明枢纽——商队的驼铃与僧人的梵唱在此交织,犍陀罗艺术与中原文化在石壁上融合,成就了第165窟弥勒造像的多元美学。宋代为防御西夏,古道中段被刻意斩断,形成“一夫当关”的军事屏障,见证了交通文明中“通”与“塞”的历史辩证。
作为丝绸之路的“活化石”,石道坡承载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道路,更是文明交流的基因:它曾是中原丝绸西运的起点,西域葡萄东传的通道,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驿站,更是军事防御与商贸往来的双重枢纽。这种“开放与包容并存、通达与守护共生”的精神,早已融入陇东大地的文化血脉。
二、交通洼地:镇原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时代之问
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落差在镇原形成鲜明对比。当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7万公里、高铁网络覆盖95%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时,镇原仍处于“双无”境地——截至2024年,全县无一条高速公路贯通,铁路建设尚处施工阶段。这种滞后性源于多重制约:黄土高原的破碎地形导致基建成本高昂,蒲河峡谷、茹河阶地等天然屏障增加施工难度;2022年全县GDP仅105.2亿元,第三产业增速低至0.5%,反映出交通瓶颈对现代经济的桎梏;而长期未纳入国家高等级交通规划,更使得区域竞争力逐渐弱化。
数据对比更显差距:相邻的西峰区已依托银西高铁融入“西安两小时经济圈”,镇原却因物流成本一直很高,导致苹果、肉牛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受阻,北石窟寺、石道坡、潜夫山公园(含王符纪念馆)等文旅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当地流传的“石道坡上车辙深,千年古道盼通途”,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代交通突围的迫切呼唤。
三、破局之路:从历史遗产到现代通衢的转型实践
面对困境,镇原正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在古丝路的起点上绘制新的交通蓝图:
- 高速路网破茧而出:2024年启动的G327线正宁至镇原段,采用“以桥代路”穿越蒲河峡谷,避开北石窟寺核护区,预计2027年建成后将实现与庆阳、平凉的“一小时通达”,彻底终结不通高速的历史。
- 铁路建设重塑格局:平庆铁路镇原段的蒲河特大桥、富家坪隧道等控制性工程稳步推进,2026年通车后将接入全国铁路网,远期规划的庆阳至黄陵铁路更将打通连接关中平原的快捷通道,使镇原从“交通末梢”变为“区域节点”。
- 农村公路织密网络:全县3614公里硬化路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四好农村路”建设让农产品出山“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连续三年获评省级示范县的背后,是“县乡村”三级护路机制的高效运转。
交通转型带动发展模式重构:依托石道坡、北石窟寺的文化IP,“丝路古道文化产业园”正在规划,试图将历史遗产转化为文旅经济新引擎;借高速公路贯通之机,苹果种植、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正朝着规模化、品牌化迈进,陇东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的蓝图渐次清晰。当地管理者深刻认识到:“唯有打通交通瓶颈,才能让千年古道重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四、文明启示:在时空对话中重构发展逻辑
石道坡的车辙与平庆铁路的铁轨,北石窟寺的壁画与5G基站的天线,构成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揭示出三个深刻启示:
- 交通基因的永恒价值:从秦代“车同轨”到当代“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始终是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石道坡的车辙印证了古代交通标准化的智慧,而现代交通网络正是这种基因在新时代的科技化表达。
- 开放包容的发展真谛:古代丝路因多元文化共生而繁荣,当代镇原的突围同样依赖开放思维——既要引进基建技术与投资,更要借交通之便输出文化与物产,在双向互动中重塑区域价值。
- 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宋代斩断古道是防御所需,今日打通瓶颈是发展必然,变的是时代需求,不变的是人类对“通”的永恒追求。这种追求,既是对历史遗产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承诺。
站在鹿山之巅远眺,石道坡的车辙在夕阳下泛着微光,蒲河特大桥的钢梁已架起通途。当现代交通网络逐渐覆盖这片古老土地,镇原正以“凿空”的勇气续写丝路传奇。从汉唐时期的商贸咽喉到新时代的开放前沿,这场跨越千年的交通突围,终将印证一个真理:文明因交流而生生不息,发展因通达而前景无限。石道坡的车辙不会消失,它们将与现代交通一道,共同镌刻属于这片土地的新辉煌。
路等学,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生产和应用推广工作。
长期以来,在科研及推广工作中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踏实勤勉的工作精神,求真创新。坚持面向我省特色食药用菌特色资源,进行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向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面向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进行区域经济研究◇选择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科研开发项目,筛选新品种,创新新技术。通过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服务菇农。推动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