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坪古寺寻幽梦
文/陈忠瑜
在忙碌生活的罅隙中,恰逢小长假的我,怀揣着对古老庙宇的虔敬与探寻未知的热忱,决然踏上了奔赴北碚塔坪寺的旅途。
当汽车缓缓驶入碚金公路,车窗外的世界仿若被一层轻柔的薄纱悄然笼罩。玻璃窗上的露珠,宛如灵动的精灵,将外界的景致幻化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美得动人心弦。透过车窗,极目远眺,青峰山和中华山的轮廓在那如牛乳般的雾气中若隐若现,恰似宋人笔下那幅经典的《溪山行旅图》在悠悠展开,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幽深的意境,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诗意的年代。
车轮轻缓地碾过湿漉漉的柏油路面,发出细微的声响,似在与大地低语。几只白鹭被这声响惊起,从公路边刚插好秧苗的稻田里振翅高飞,它们的翅尖如灵动的笔触,轻轻掠过道旁葳蕤的腊梅林。那腊梅的暗香,是静观镇绵延六百年的花木产业在晨雾中幽幽吐露的芬芳,宛如一首古老而悠扬的歌谣,在空气中轻轻飘荡,撩拨着人们的心弦。蜿蜒的公路宛如一条丝带,引领着我不断深入这片神秘而静谧的山林,去探寻那隐藏在深处的古老秘密。
绕过放生池时,雾霭中蓦然传来低沉而悠扬的梵钟之声。那钟声,仿佛穿越了漫长的八百年时光隧道,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如同一把重锤,在我的心头激起层层涟漪。池面的残荷与倒悬的七层方塔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双重镜像,塔影在雾气中摇曳不定,如梦如幻,仿佛是来自另一个时空的幻影,亦真亦幻,让人沉醉其中。我猛然发现,塔影竟是“活”的!细看之下,原来是无人机正在航拍修缮中的庙宇,螺旋桨搅动的气流让池水泛起层层涟漪,将北宋密檐塔的轮廓揉碎成数码时代的像素点,古老与现代在这一刻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我沿着石阶缓缓拾级而上,明代华表残柱斜倚在道旁。柱身的蟠龙纹已漫漶如水中墨迹,岁月的风雨无情地侵蚀着它的纹理,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唯有底座莲花浮雕尚存南宋匠人刀锋的凌厉,那细腻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匠人的精湛技艺和专注神情,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忽见一只松鼠跃过残柱,它的爪痕在青苔斑驳的石阶上画出断续的虚线,如同神秘的符号,引向密林幽径,而后倏然不见踪影,只留下一丝灵动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为这古老的寺庙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石阶两侧,新漆朱墙与千年古柏构成了一场奇异的对话。脚手架上的工人正用激光水平仪校准斗拱,电钻声惊飞了檐角铜铃下的灰鹊,那清脆的铃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是岁月的回响。而古柏虬枝仍固执地穿透防护网,将它那浓郁的苍翠泼洒在仿古青瓦上,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历经千年的坚韧与不屈,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不息。这古老与现代的碰撞,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和历史的厚重,仿佛能听到岁月的车轮在耳边滚滚而过,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
来到山门处,扫叶老僧的竹扫帚缓缓划过道光年间的莲花地砖,发出轻柔的声响,似在与大地和历史对话。碎叶堆里混着半枚带二维码的电子门票,古老与现代的元素再次在这里奇妙地融合,让人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老僧笑着用枯枝般的手指向高耸的石塔,说道:“这座寺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那时候的皇帝还是宋高宗赵构。从1146年动工,到1168年才最终完工,建寺用了整整二十二年。那时候,寺院还叫小昆古藏寺呢。”
走进塔坪寺,我被寺内的建筑特色所深深震撼。北碚塔坪寺宋塔为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建于1167年,高14.4米,共七层,平面呈正方形。每层都有腰檐和平座,外观轮廓规整,整体造型稳重而端庄,宛如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智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信仰。塔身上丰富多样的雕刻装饰,包括佛像、花卉、神兽等图案,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形象栩栩如生。佛像雕刻细腻,展现出不同的神态和姿势,有的慈悲祥和,仿佛在普度众生;有的庄严肃穆,仿佛在警示世人。花卉图案则寓意着吉祥美好,为佛塔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登上塔顶,眺望远方,群山连绵起伏,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晚霞如绚丽的锦缎染红了天际,似是大自然在挥洒着它的色彩;暮鼓声悠悠传来,回荡在山谷间,仿佛是岁月的钟声,让人的心灵得到了洗礼。这一刻,仿佛时光停滞,尘世的喧嚣在这里化为虚无,只留下内心的宁静与空灵,让人沉浸在这美好的境界中无法自拔。
恰在此时,我遇到了一位巡塔僧人。他的绛红袈裟扫过清代地砖,合十礼拜时忽诵藏密真言,那神秘的音韵仿佛带着一种超凡的力量,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问及宗派源流,方知此寺竟承藏传佛教密宗宁玛派法脉,重庆地区仅此一座。他指着不远处的大殿说道:“左边这座是韦陀殿,殿内前后分别供奉着弥勒佛祖和八大金刚。”而后又指向右边,“右边则是塔坪寺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老僧解释道,“这里的建筑格局很特别,整个寺院采用四合院布局,将寺、塔、坊、表融为一体。这种以塔为中心的建筑形式,在唐朝以后的中原地区已经失传了,现在能看到如此完整的建筑群,实属难得。”民国时太虚法师在此题写“塔髻凌空映禅机”时,或许正构思着人间佛教的新章,这让我对这座寺庙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每年深秋,两株宋代种植的银杏将经幢染成金塔。扫叶老僧笑言:“每片叶子都是未写完的《金刚经》”。果然,某片落叶背面,不知何代沙弥用针尖刻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字迹小如蚁足。这禅意十足的话语和神秘的字迹,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仿佛在这座古老的寺庙中,每一片叶子、每一块砖石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禅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暮钟响起,我携着依依回望踏上归途,八百年鎏金岁月在步履间流转。鎏金般的银杏叶、素白如雪的浮屠、幽邃的梵宫白塔,恰似一卷浸透时光的绢帛在思绪中徐徐铺展。古朴的庙檐勾勒着历史的经纬,经卷的沉香裹挟着禅意的深邃,古刹的轮廓在暮色中凝成永恒剪影。这座浸润八百年佛光的伽蓝,必将如北斗悬于浩瀚星河,以慈悲为灯,以智慧为筏,为红尘倦客点亮心岸的归舟。
作者简介:陈忠瑜,笔名心灵纸鸢,男,重庆人,1971年3月生,文学博士,中共党员,重庆市北碚区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新世纪非遗文化传播大使、美国心理学家协会(APA)会员。作品散见于《农民日报》《重庆日报》《新重庆》《大河报》《安徽日报》《菲律宾商报》《青年文学家》《山东青年》等国内外数十家报纸杂志。曾获“春蕾杯”2025全国第二届文学创作大奖赛中国原创文学贡献奖和文漪新锐奖;2025全国第二届“文采杯”文学公开大赛金奖和文采杯十大文学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