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乡山水 绘村镇画卷
——蓬莱艾山崮山写生小记
孙振远
五月的胶东大地,春暖花开,风和日丽,草木兴盛、杨柳新绿。5月3日,避开假日旅游的潮涌,远离了繁华闹市的喧嚣。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前往干年古镇蓬莱村里集镇。我们在镇附近的艾崮山谷进行采风写生活动。
我们从烟台莱山区驾车出发,行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村里集镇郝家村村委的艾崮饭店。我们与从蓬莱区专程赶来引领我们写生的江仁元老师汇合。江老师是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烟台市美协顾问、民进烟台开明画院名誉院长、蓬莱区书画名家工作室领衔人、蓬莱区美协名誉主席。他曾在蓬莱村里集镇的许多村庄里陆续采风写生三年之久,创作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出版了《艾崮山谷》写生作品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我们在江老师和他的夫人带领下,首先参观了村里集镇的艾崮山谷美术馆。没想到一个村镇都建了这么好的美术馆,美术馆里展览的全是江仁元老师在这里写生和创作的原生态作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这里也是一个艾崮山谷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觉群服务中心、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中心。这里不仅展示了村镇生产的各类农副产品、也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更展示了江仁元老师创作的许多描绘艾山崮山及周边地区的神奇山水画卷。让游人不仅能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文化遗址、风物人情,更展示了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的新风新貌。令我们耳目一新、禁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
我们观看村里集的博物馆,看到了许多出土的文物复制品。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剑弩鏃钩、鼎缻簋盂等;有编钟、陶罐;有金代龙兴寺遗址;有抗日战争时期的烈士纪念碑、有双山反击战遗址等历史遗存等。我们看到村里集的地处位置,是三面环山,双流入海。南对艾山,西临黄水,古城遗址尚在。层林青障,秀美深藏。倚崮山之天险,扼南北之要道。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这些内容,都给我们这些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开始写生的地方就是在崮山的东北侧,这里能看到崮山的雄奇巍峨、起伏连绵。崮山,山势为东西走向,靠南一组的山体犹如一道铜墙铁壁、高耸入云;北段山峰如插笋立柱,有巨形头像隐于蒼翠绿丛之中。崮山东面有一处水库,犹如镶嵌在群山环绕的一块明镜。水库的东面有山峰雄起,南面则是闻名遐迩的艾山风景区。艾山一面属于栖霞,另一面属于蓬莱。我们重点是在蓬莱境内的崮山艾山附近写生。在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先后在郝家村、崮山东、黄泥沟、巩家庄、艾山风景区、美丽乡村大道等地写生,短短两天的时间,我们每一个人都画了有六七张的写生稿,真是收获满满。
写生是提高绘画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以自然为师,师法自然。师造化,写真山,有不少古代山水画师用过或强调过写生的重要性。诸如南朝宗炳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表现出了写实的态度;五代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强调了临摩自然要取其真的写实要求;唐代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石涛提出的“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也”。这些都是主张要写山水神情的意思。古人提倡要“行万里路”,就是强调到实际生活中去体察、实践,师法自然。近现代的著名山水画大师们也提出过许多写生的好方法。诸如:黄宾虹先生指出“‘游山玩水’是全面地看山,随兴致看山。‘坐望苦不足’是深入细致地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与山川不忍分离。‘山水我所有”’指画家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时发山川之精微。’三思而后行”’意旨作画之前要构思,笔笔有所思,边画边思。”他非常注重笔墨在写生中的运用,他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在写生过程中,他强调笔墨的变化和运用,追求笔墨的浑厚华滋和自然流畅。
傅抱石先生在《傅抱石谈艺录》中指出了山水画的写生方法:“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另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额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整个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必须贯彻情景交融的要求。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要选择写生的地点,合于自己的兴味才能触景生情,如果在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地方写生,即使花很大力气也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勉强画成,只是千巴巴的如实描写,与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要求相差甚远,那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山水画写生要按‘游’、‘悟’、‘记’、‘写’四个步骤进行。”
陆俨少先生在《山水画的变法》中谈到了他写生的一个独特的方法:就是用默记游踪的方法。他说:“我这样到大自然中去,就是下生活。回来创作,把看到的山水,写入画面。我的方法,主要靠默记,不去强调山容水态的完全逼真,一般只要记住它的来龙去脉,回环曲折,中间衔接勾塔,交代清楚就够了”、“勾稿和对写两个方法,各有不同的目的:前一个方法,是记录山川形势,以利构图;后一个方法,是找寻新方法来表现对象,以利创新。”
许多画界前辈先贤对山水画的写生都有独到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我们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爱好、需求,来学习借鉴,必然会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帮助。故此,我们不仅要临古人迹、师古人心;更要师造化、师法自然。把自己融于自然之中,攫取大自然的“精气神”,让大自然的“真山水”变为我们心中的“美山水”,成就一批极具艺术生命力的“好山水”!(作者系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2025年5月6日
作者简介
孙振远,男,汉族。籍贯:河北省。1960年3月,出生于草原钢城——包头。现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