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卷一之将略(下)
【原文】宁馨英畏,皆是羡人之儿;国器掌珠,悉是称人之子。
【注释】宁馨:即宁馨儿,意为“这样的孩子”,常用来赞美孩子或子弟。
英畏:形容人英俊威武。
国器:国家的栋梁。
掌珠:谓掌上明珠,比喻极受父母疼爱的儿女,后特指女儿。
另一联略异:宁馨英物,无非羡彼之儿;国器掌珠,悉是誉人之子。
【译文】宁馨、英物都是用来称羡别人的儿子超凡脱俗;国器、掌珠都是用来赞美别人的儿子才能卓著极受钟爱。
【原文】可爱者子孙之多,若螽斯之蛰蛰;堪羡者后人之盛,如瓜瓞之绵绵。
【注释】螽斯:螽斯是一种昆虫,繁殖力强,善鸣。古人常用螽斯之多比喻子孙之众。《诗经》:“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螽音钟。
瓜瓞之绵绵:比喻子孙繁衍,相继不绝。瓞,小瓜。
另一联略异:可爱者子孙之多,若螽斯之蛰蛰;堪夸者似续之盛,如瓜瓞之绵绵。
【译文】最可爱的是子孙众多,好像螽斯一样,团团集聚在一起。赞美子孙昌盛繁衍,好像瓜瓞一样绵绵滋生。
【原文】经遗世训,韦玄成乐有贤父兄;书擅时名,王羲之却是佳子弟。
【注释】韦玄成:字少翁,鲁国邹人,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守,元帝永光初,遂继父相位,封侯。邹鲁为之谚云:“遗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卒,谥工候。
王羲之: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译文】汉朝韦贤的儿子叫玄成,父子都因精通经学而官至宰相,人们便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韦玄成很高兴有贤父兄的教诲;晋朝的王羲之自幼能写文章,但以擅长书法而驰名当世,他的伯父王敦很器重他,说:“你是我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原文】敬则应得鸣鼓角,母觇子荣;宗武更勿带罗囊,父规儿怠。
【注释】敬则:王敬则,晋陵南沙人也。母为女巫,生敬则而胞衣紫色,谓人曰:“此儿有鼓角相。”敬则年长,两腋下生乳各长数寸。觇音搀。
宗武:杜宗武,小名骥子,唐朝大诗人杜甫次子,善诗。杜甫《又示宗武》诗:“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译文】北齐王敬则的母亲曾对人说:“敬则应当鸣鼓角”,后王敬则果然封侯,出入有鼓角奏鸣,这是母亲预先看到儿子的荣华;杜甫教诲儿子宗武的诗云:“莫带紫罗囊”,这是父亲规劝儿子不可偷懒松懈。
【原文】宋之问能分父绝,作述重光;狄兼谟绰有祖风,后先辉映。
【注释】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之问父亲宋令文,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
狄兼谟:宇汝谐,唐河东太原人,是狄仁杰的族曾孙。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太原尹兼河东节度使、尚书左丞、东都留守等职。
【译文】唐朝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富文辞,且工书法,有力绝人,世谓之三绝,后宋之问以文章名重一时,和他的两个弟弟,各分得父之一绝,这便是父作之,子述之,使他们重新发扬光大起来;唐代狄仁杰的孙子狄兼谟,刚正有祖风,迁御史中丞,帝曰:“爱卿是狄梁公后代,确实没有辜负祖上的名声。”这便是祖在先,孙在后,光辉自然映照。
【原文】焚裘伏剑,罗母与陵母皆贤;跃鲤杀鸡,姜生与茅生并孝。
【注释】罗企生:字宗伯、孟子,东晋豫章郡人。先后官佐著作郎、临汝县令、州别驾。“桓玄之难”中殉难。
南郡公桓玄打败荆州刺史殷仲堪以后,逮捕了殷仲堪的将佐十来人,罗企生也在里面。桓玄向来待企生很好,当他打算杀掉一些人的时候,先派人去告诉企生说:“如果向我认罪,一定免你一死。”企生回答说:“我是殷荆州的官吏,现在荆州逃亡,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向桓公谢罪!”绑赴刑场以后,桓玄又差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企生答道:“过去晋文王杀了嵇康,可是他儿子嵇绍却做了晋室的忠臣;因此我想请桓公留下我一个弟弟来奉养老母亲。”桓玄也就按他的要求饶恕了他弟弟。桓玄原先曾经送给罗企生母亲胡氏一领羔皮袍子;这时胡氏在豫章,当企生被害的消息传来时,当天就把那领皮袍子烧了。
王陵,汉初大臣。沛县人,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敷千人据南阳。后归刘邦。从定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因反对吕后封诸吕为王,罢相,改任太傅,病死。
【译文】罗企生的母亲听说儿子殉难,说:“忠臣也,死复何恨?”哭毕,将仇人先前所赠的羔裘焚烧掉了。王陵的母亲被项羽囚禁,逼她招儿来投降,陵母不肯,毅然伏剑而死,这都是贤母。姜诗事奉母亲极为孝顺,姜母喜饮江水,忽舍旁涌出江水,还有双鲤跃出。茅容杀鸡供母,自己吃草蔬不厌,这都是孝子。
【原文】灵运子孙多是凤,岂是阿私;僧虔后嗣半为龙,原非自侈。
【注释】灵运子:谢灵运,浙江会稽人,东晋将领谢玄之孙 ,陈郡谢氏士族,著名诗人。谢灵运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公,又因同族后辈另一位著名诗人“小谢”谢朓而被称为大谢。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苏轼《次前韵答马忠玉》诗:坡陀巨麓起连峰,积累当年庆自钟。灵运子孙俱得凤,慈明兄弟孰非龙。河梁会作看云别,诗社何妨载酒従(从)。祗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
僧虔:王僧虔,字简穆,祖籍琅琊临沂,南北朝时期人,仕宋、齐两朝,书法家,官至尚书令。为王导五世孙,王羲之族孙。曾祖父王洽,东晋吴郡内史,善书。祖父王珣,东晋司徒,善书。父亲王昙首,右光禄大夫。王僧绰之弟。喜文史,善音律,解星象,工书。书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骨力。
【译文】苏东坡诗:灵运子孙多是凤,绝不是徇私,偏袒之言;王僧虔《戒子书》云:“吾门中优者为龙为凤,劣者为虎为豹。失荫之后,岂龙凤之谓哉,正宜各自努力耳。”更不是自我夸耀的话。
【原文】马援得璘能耀武,毕竟孙贤;祁奚举午不避亲,实因子肖。
【注释】马援:字文渊,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族,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马璘:元朝人士,年少二十,受《马援传》激励,从军安西节度府,官至金吾卫将军。德初,肃宗委以东讨,征战卫南,后在洛阳战中打破敌阵。先后平定叛军,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进扶风郡王,大历中卒于军。璘音林。
祁奚: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因食邑于祁,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因食邑于祁,遂以祁为姓。“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上不过问政事了。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盂县、祁县有祁大夫庙。
祁午:春秋时期晋国人,中军尉祁黄羊之子。在祁黄羊告老还乡后接替其父职位。
【译文】后汉的马璘是马援的孙子,读《马援传》,至“大丈夫死于边,以马革裹尸”,慨然叹道:“令吾祖勋业坠地下乎”,遂奋发而为名将,马璘毕竟是贤孝的子孙;春秋时的祁奚任晋悼公的中军尉,年老时辞官归隐,悼公问:“谁可以接替你的职位?”祁奚回答说:“我的儿子祁午可以担任。”他举贤不避亲,是因为儿子能像父亲一样秉公办事,刚正不阿。
【原文】触詟zhe2犹怜少子,乞清要yao4于君前;萧儆喜见曾孙,效传呼于阶下。
【注释】触龙,旧作触詟。战国时赵国大臣。官左师。赵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权,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欲以太后所爱少子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他进谏说“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太后为其所动。即谴长安君到齐为质。今本《战国策》误将“龙”“言”合为一字,称为“触詟”。詟音哲。
萧愿,字惟恭,梁宰相顷之子也。顷,明宗朝终于太子少保,《唐书》有传。初,愿之曾祖儆,唐僖宗朝入相,接客之次,愿为兒童戏,效传呼之声。儆谓客曰:“余岂敢以得位而喜,所幸奕世寿考,吾今又有曾孙在目前矣。”愿弱冠举进士第,解褐为校书郎,改畿尉、直史馆、监察殿中侍御史,迁礼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昭宗朝祀太微宫,愿醉预公卿之列,为御史所弹,左迁右赞善大夫。未几,授兵部郎中,复金紫。丁内艰,服阕,自左司郎中拜右谏议大夫,历给事中、右常侍、秘书监,改太子宾客。广顺元年春卒。赠礼部尚书。儆音景。
【译文】触詟爱怜最小的儿子,他在赵太后面前,代替儿子讨乞职位清贵、又掌握实权的官职,赵太后问他:“大丈夫也爱最小的儿子吗?”触詟回答说:“更甚于妇人”;五代后周的萧愿,是梁宰相萧颀的儿子,曾祖萧儆,唐时为相,但不以入相为喜,所幸寿考,又见曾孙。平时愿为儿戏,仿效曾孙传呼叫喊的声音响彻在庭前阶下。
【原文】王霸见己子不及贵客,曾露愧容;张凭闻祖父说有佳儿,知为戏语
【注释】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生性喜欢法律,父亲担任郡决曹掾,王霸年轻时也做监狱官。常常感叹不愿做小官吏,他父亲觉得他不一般,派他西上长安求学。汉兵起事,光武路过颍阳,王霸带门客见光武,说:“将军起义兵,我不自量力,仰慕您的威信品德,愿意在您军中当兵。”光武说:“我做梦都在想与有才能有德性的人,一起建立功业,哪有二心呢!”于是随光武打败王寻、王邑于昆阳后,回家休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张凭:字长宗。祖镇,苍梧太守。凭年数岁。镇谓其父曰:“我不如汝有佳儿。”凭曰:“阿翁岂宜以子戏父邪!”及长,有志气,为乡闾所称。举孝廉,负其才,自谓必参时彦。初,欲诣惔dan4,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既至,惔处之下坐,神意不接,凭欲自发而无端。会王濛就惔清言,有所不通,凭于末坐判之,言旨深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惔延之上坐,清言弥日,留宿至旦遣之。凭既还船,须臾,惔遣传教觅张孝廉船,便召与同载,遂言之于简文帝。帝召与语,叹曰:“张凭勃窣su1(才气横溢,词采缤纷)为理窟。”官至吏部郎、御史中丞。
【译文】王霸少立高节,不俯仰于权贵,在家耕田为食,朋友令狐子伯做楚相后,遣儿下书诏见他,王霸见贵客时面带惭愧之色;张苍梧是张凭之祖,曾对张凭的父亲说:“我不如你。”凭父不解其意,苍梧说:“你有佳儿。”张凭时年数岁,拱手说道:“阿翁岂可对子戏父”。
【原文】李峤贻yi2讥,甘罗堪羡。
【注释】李峤贻讥:唐中宗曾经召见同任宰相的苏环、李峤之子进见。二子是同年进士。中宗言道:“尔宜记所通书言之。”苏环之子苏顯回答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李峤之子忘了书的名字,也回答说:“斫朝zhao1涉之胫,剖贤人之心。”皇上感叹地说:“苏环有子,李峤无儿。”峤音乔。
【译文】苏环的儿子和李峤的儿子,童年时一同入朝,皇上命他二人各自背诵一段熟悉的文章。苏环子苏显育曰:“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这就是说人们剖锯木头必须以绳墨来作尺度,才能正直而不偏斜,皇上治理国家,必须听从大臣的忠谏才能圣明。李峤的儿子则背诵:“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这说的是商纣王在冬月的早晨,看见一老翁赤脚涉水过河,说他的胫骨能耐寒,骨髓必定与常人不同,遂命人斩而视之。纣王的大臣比干曾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王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也有七窍。”遂剖比干见其心。皇上听完他们的背诵说:“苏环有子,李峤无儿。”李峤有这样的儿子,怎能不被有识之士所讥笑呢?甘罗少年的时候,吕不韦曾说:“他是名家的子孙。”这是很让人羡慕的。
【原文】公才公望,喜说云仍;率祖率亲,宁云委蜕。
【注释】公才公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世说新语》:“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才:才识;望:名望。
云仍:云孙礽reng2孙。《尔雅》: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昆)孙,晜孙之子为礽孙,礽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仍同礽。
【译文】王俭做宰相的时候,宾客看见他的孙子王暕jian3才几岁,就风神秀姿,气度不凡,都恭维说:“公才公望,都在这里。”这是对人家云孙礽孙的美谈。《礼记》说:“自仁率亲,自义率祖”,这就是说,用恩,则父母重,祖轻;用义,则祖重,父母轻。哪里像庄子说的子孙并非我的后代,他们是天地暂时遗留在我这里的。
【原文】杜氏之宝田斯在,薛家之磐石犹存。
【注释】杜氏:杜孟,普州人,早年曾读于太学,因不满蔡京、童贯专权而愤然归乡。后入仕,官至尚书,为官清廉,不谋私利。爱民如子,受到好评;尽心于国事,忠于皇帝,并疾恶如仇,公正无私。在治家方面,严格教育子孙,把“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作为治家格言,故人称其家族为“宝田杜氏”。到后世,杜氏人家遂以“宝田”为家族堂号。
薛家:薛元超,唐代官员。字公升,蒲州汾阴人。薛收子。历官太子舍人,预撰《晋书》,给事中、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东台侍郎、简州刺史、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武则天听政,乞归。
【译文】宋代的杜孟游太学,因蔡京用事,愤然辞归,说:“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时人号为宝田杜氏。现今他们在这里。唐朝薛元超转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邸内有磐石,其祖薛道衡做待郞时,常在磐石上草拟制书。元超每见石思祖,辄泫然流涕,看来,薛家磐石依然存在。
【原文】词辨旣(既)见渊源,强项亦征风烈。
【注释】渊源:本指水源。比喻事物的本源。
风烈:风教德业;风操、风范;犹风尚。
【译文】员俶九岁的时候,善于词辩。帝说道:“员半千的孙子当然如此。”这可见家学有渊源。杨奇举动执拗得很,汉灵帝说:“真杨震子孙,有祖风烈也。”这也是很好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