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1日,我的老朋友作家——吴明仁先生与世长辞了。老友去世,我精神上受到了很大打击,曾一度茶不思,饭不想,深感到自己的归期也不远了,悲伤加焦虑引发我的旧病复发,双手不停地颤抖,走路越来越吃力,出门远行,已成为奢望,只好蜗居家中。为排遣心中的伤痛与不安,我从书柜中抽出一本书,只见一张老相片从书中滑落在地,拿起来凑到眼前一看,原来是我当年在武陵源绿喁山庄和华国锋主席及省内的几位领导的合影,目睹这张老照片,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武陵源区政府所在地——索溪峪,原本是慈利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还是个鸟儿屙屎不生蛆的地方。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索溪峪这个偏僻小镇现已建设成国际名城,蜚声海内外。
索溪峪的变迁,得益党的好政策,得益于旅游开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深山老林,吹遍了武陵大地,索溪峪及其毗邻的天子山、 张家界森林公园掀起了一股旅游开发热潮,个人、集体一齐上,旅社、小餐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慈利、大庸、桑植三县的领导为规范化管理,确保合理开发和有序发展,在各自辖区内成立了旅游开发与景区保护专门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记得慈利县于1983年10月4日发文成立了索溪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时任慈利县书记赵树立找我谈话,征求我是否愿意去索溪峪工作意见,我不加思索地说,那里景色很美,我原在五七干校呆了几年,对那里环境地势了如指掌,只是现在各方面条件较差,困难是渐时的,既然领导点将了,我愿意去。就这样,没过几天,我拿着一纸调令前往索溪峪 ,出任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任局长,陪同我前去的贾光富、严高明、李元善三位领导给我加油鼓劲,说了很多勉励的话。我给领导表态,为了索溪峪的开发建设,我已将小家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交给了妻子宾幸尔,我会尽职尽责做好工作,请领导放心。
走马上任后,我立即着手搭建领导班子,拟定索溪峪开发建设方案。
漫漫长路上,用我的双脚丈量过莽莽群山行万里之路,跋涉过山山水水。用我双手摸遍三千根石柱,这三千根石柱就如我的孩子,有的调皮、有的居高自傲、有的粗狂,有的羞哒……成了我的心头肉,让我陶醉在此仙境中,情不自禁的举起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出来的许多照片,每幅作品都会美仑美奂地展示着索溪峪、迷人的景色,美得让人心醉。有了第一手资料,给景区命名、设计旅游游路有了轮角,这些照片带来了极大方便。
积极开展工作,索溪峪开发建设中遇到困难是资金困难,当时县里财政吃紧,指望县里拨款的可能行不大,只能靠招商引资来解决资金问题,我清楚的记得,1984年七月初,我从索溪峪前往常德迎接从加拿大远道而来的华裔林应荣先生,林先生人很爽快,他说索溪峪风景很美,是世界上罕见的,他愿意投资,并很快同慈利县政府鉴定了意向书,接着我又陪同林先生碾转去长沙,在湘江宾馆,刘省长亲自接见了并宴请了林应荣先生,席间:刘省长对林先生的投资意向表示赞赏。为加快索溪峪旅游开发的进程,刘省长又亲自招开了厅局会议,就投资开发索溪峪和建设项目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华湘公司,由省财政秘长薄贵先出任华湘公司总经理。会议议定8大类建设项目,共签定了21项合同,总投资高达20亿元,林先生当场拿了100万港帀,省里先后有28家单位来索溪峪投资搞开发,总投资达到3916万元。
招商引资,使建设项目资金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很快在索溪大地上掀起了第一轮开发建设项目高潮,岩匠、木匠、瓦匠齐上阵,修公路、建大桥、修建宾馆、开荒斩草修游道,建设工地一片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幸的是天公不作美,1985年6月26日索溪峪突发特大山洪,淹没了整过军地坪,新修的进山公路毁了,新建的高云桥垮了一半,水、电、路及电话线路完全损坏了,建设工地一片狼藉,面目全非,这场水灾使我们前功尽弃,面对灾后惨景,我是欲哭无泪,心如刀割。这天一个通霄未眠。
索溪峪开发建设碰到的每二道难题,就是人材奇缺问题,索溪峪 距慈利县城约90公里,说远也不远,但山高路险,交通极为不便,一天仅有一趟客运车,加上这里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洪灾过后,索管局的骨干都纷纷调往慈利县“陆地”,参与景区开发建设的人才流失很多,我先后几次就景区开发建设人才问题回县向领导汇报,可就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到索溪峪去。活人岂能让尿憋死,为解决人材留不往,进不来的问题,我突发奇想,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就地取材;突出奇招,在当地招收有文化的农民工,经过培训,将他们充实到管里局做二层骨干,并选派4位到常德进修外语。我的这一招,有效返解了景区开发建设人才奇缺问题,打开了索溪峪开发建设的新局面。据我了解,当年招收的那批农民工,大多数都当上科局长,成了武陵源的二层骨干。索管局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中国旅游报》《湖南日报》均在头版头条作了新闻报道,湖南广播电台还作为典型经验进行了推介,我因此成了当时人事制度改革中敢吃螃蟹第一人。
在担任索溪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期间,我时刻牢记县委县政府的嘱托,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坚持与群众同艰共苦,坚持和施工人员睡棒棒床,喝南瓜汤,修桥修路,亲力亲和,开辟游道,我博采众长,景点名命,我广纳群贤,坚持给开发单位排忧解难,抓好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给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保护名木古树,石笋石桩我就这样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索溪峪这片神奇的热土上,为开发武陵源旅游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几年的扎实工作,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军地坪以形成街道,路可供两辆汽车行驶,修通观音洞的道路,黄龙洞去的毛坯路基本修完工,黄龙洞内面的游道由毛金初负责修通并对外开放。修通了进山公路。正当我全身地投入索溪峪开发建设时,突然接到县委组织部调我回慈利的通知,当时虽有些不解,但我还是服从组织上安排回到了慈利县城。讲句实在话,离开索溪峪,我有太多的不舍,不舍那里的山山水水,奇峰怪石,不舍那里的同事朋友,不舍那里的风土人情。为了那份不舍和热爱,回县城后,我始终关注着索溪峪的发展变化,为了那份不舍和热爱,退休后我写了《索溪纪事》、《小民脚痕》、《景区创业》、《索溪风采》等4本书,共有1300万多字,这些文字客观真实记载了索溪峪初期开发中的人和事,真实地反映了本人在索溪峪开发建设中的心路历程和为之奋斗的人生轨迹,武陵源的朋友有空读读这几本书,读过之后你才能真正懂得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才会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历经索溪峪初期开发建设的风风雨雨,踏过人生路上的坎坎坷坷,我饱尝了人间的苦辣酸甜,那就是在武陵源早期创业期间,本人既有过挫折后的沮丧,也有过成功后的喜悦,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我,时有孙孙绕膝,得想天伦之乐,虽疾病缠身,亦能心无半点牵绊地笑对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深感到到此生无撼了。
我这一辈子,没有当过什么大官,但在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先后接待了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和省里的几位主要领导,特别是1990年11月19日华国锋主席来武陵源视察时,给我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成了我这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回记忆。
2018年11月2日张家界日报
作者简介:王章萍,笔名钟婧,湖南省慈利县东岳观镇人。少时家贫,姊妹八个,排行老六,上学七年即辍学。当过中药学徒,后被畜牧水产局录用,获中级兽医技术员职称。笑对生活,热爱文学。退休后开始写文写字,不图名,不图利,只求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