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咏论》读记【二十三】
参考李昱(约1763年前后)《聚上人铁笔歌》得句
《善聚上人》(中华通韵)
作者:傅贺楠
世间铁笔几传承?善聚犹歌已记名。
翠玉于中垂露剑,金刀之上舞蛇龙。
书家锋底魂穿越,意念神端胆纵衡。
珍卷能移碑骨内,有声魅力史无声。
诗 文 解 析
[爱心]传承之问:“世间铁笔几传承?”以一个问句开篇,引发读者对于书法碑刻技艺传承的思考。“铁笔”通常指代书法碑刻技艺,这里强调了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精湛技艺的传承者寥寥。此问为整首诗奠定了探寻和感慨的基调。
[爱心]善聚留名:“善聚犹歌已记名”紧承上句,指出善聚和尚因有李昱的《聚上人铁笔歌》而被后人知晓其书法碑刻才华。这不仅点明了善聚的独特之处,也侧面反映出众多书法大家因缺乏记载而被历史遗忘的遗憾,与首句相呼应,强化了对书法技艺传承及书家留名不易的感慨。
[爱心]精妙比喻,刻画笔力:“翠玉于中垂露剑,金刀之上舞蛇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善聚书法碑刻技艺的精妙。“翠玉”和“金刀”可能分别喻指碑石和刻刀,“垂露剑”形容笔画如同悬挂着露珠的宝剑般刚劲有力且圆润饱满,展现出书法线条的挺拔与灵动;“舞蛇龙”则将书法字体比作在刻刀下舞动的蛇龙,生动地表现出字体的蜿蜒流畅、充满活力,突显善聚书法碑刻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风格。
[爱心]书家精神,胆气纵横:“书家锋底魂镌秀,意念神端胆纵衡”从精神层面深入刻画善聚。“锋底”指代笔尖或刻刀之下,表明善聚能将灵魂融入笔端,镌刻出秀丽的作品,强调其作品不仅有外在的美感,更蕴含内在的精神气质。“意念神端”体现出他创作时意念专注、精神端正,而“胆纵衡”则展现了他在创作时大胆纵横、挥洒自如的气魄,突出善聚作为书法大家的深厚功底和创作时的自信与豪迈。
[爱心]珍卷碑骨,艺术相通:“珍卷能移碑骨内”表明善聚不仅书法技艺高超,还能将珍贵书卷中的神韵移植到碑刻之中,使碑刻承载了书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体现了书法与碑刻艺术的完美融合,进一步凸显其艺术造诣之高。
[爱心] 历史无声,魅力长存:“有声魅力史无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有声魅力”强调善聚书法碑刻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跨越时空,给后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史无声”则感慨像善聚这样的书法大家,尽管其作品魅力非凡,但在历史长河中却因各种原因很多未被记载,无声无息地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这一对比,深化了对众多书法大家被历史遗忘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让读者更加珍视那些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整首读记围绕善聚上人的书法碑刻艺术展开,通过对其技艺、精神的描绘以及对历史现象的感慨,表达了对像善聚这样书法大家的敬仰,以及对历史未能全面记录众多优秀书家的遗憾,兼具艺术欣赏与历史思考的深度。
《历代书法咏论》原著•杨克炎
诗 文 视 频 解 析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