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豆腐
文/洪年松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过腊八,人们都开始张罗着怎样过年,现在很简单,城里大集,超市货品齐全,只用一天时间,各种年货都能置办齐全。
但在三十年前,在深山农村,过年跟现在都落后许多,通常是二十三去割肉,二十四磨豆腐,二十五去搾菜,二十六蒸白馍,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炸蘇肉,二十九包饺子,三十贴对子,日子安排的井然有序。
其实做豆腐,在腊月十七八都开始了。在农村以前做豆腐,是用石磨磨豆腐,一个村只有一盘磨,家数多,都得排号。队长把全村人都召来,抓纸团排顺序,天天挨号磨豆腐,时间紧的时候,还得夜里加班磨。
记得那一年,挨着我家磨豆腐,是腊月二十五的下午。父亲上午去山上梱了一架柴火,下午担了两三担水。母亲头天晩上就把白豆泡上,到磨时已是白白胖胖的。我们去磨坊时,前家刚做好,东西搬走。我家接着,我和妹妹轮流推磨,这石磨上下两扇,推着可沉着哩,不用力可推不动。母亲把白豆挖几勺倒在磨盘上,磨盘有两个眼,下豆子。我顺着磨道转圈推,豆被磨成白色糊糊,顺下边磨扇流进磨槽,磨槽是在下磨扇外边用砖砌一圈,留下一个口,通常用水泥砌成,刷的很光滑,便于豆糊流下,口子下放一个桶,专门接豆糊。我和妹妹母亲三人轮流推,一直干到天快黑,才把豆磨完。我们一边推着,父亲一边过滤着,过滤是上边有个架子,下边吊着豆腐单,四角绑在架子上形成一个漏斗三角形,下边用大缸接着。我们磨完了,父亲也过完了,父亲把大锅刷净,把过滤好的豆浆糊一桶桶都倒锅里,开始烧火。大约烧了多半个小时,豆糊烧开了,翻滚着,父亲停下火,凉一会,把事先准备的豆浆,一瓢一瓢地倒进锅里,不大时候,豆糊凝聚成絮状,再过一会,凝成块状,并且越来越多,一大锅生豆腐糊变成了熟的豆腐脑。这时候母亲拿来几个碗,我们口个人一人一碗豆腐脑,吃着可香了。吃好后,父亲拿来大竹筛子,里边铺上豆腐单,架在柴火堆上,用大瓢舀豆腐脑,倒在豆腐单里,我和妹妹拉着单子四角,生怕豆腐脑流出来。待父亲把大锅里豆腐脑全部挖出来,再把豆腐单交叉盖好,再用大锅盖压上,上边再压块石头。等过半个小时,豆浆全部控完,父亲把石头搬开扔掉,取下锅盖,揭开豆腐单,豆腐厚敦敦的,瓷丁丁的白生生的,好漂亮。母亲拿刀把整块切成小块,装进竹篮里,桶里。那时候没有电,推磨在土窑洞里,点的是煤油大马灯,等我们干完,已是夜里九点多了。
现在想起小时候磨豆腐的情景,觉得很有意思,虽然累了点,心里也是可得劲。那是真材实料磨出来的豆腐呀,绿色无一点杂质,吃着放心。
七绝/山村月色
文/洪年松
孤庄独住心无狭,
枝冷凝霜映月华。
远岫寂寥幽黑处,
两三灯火是人家。
七绝/大寒
文/洪年松
刚过四九大寒端,
暖日融和心气安。
无雪一冬多干燥,
来年唯恐倒春寒。
七绝/过小年
文/洪年松
腊月廿三佳节连,
满心欢喜小过年。
祭神恭送灶君去,
净体除尘庭院前
七绝/诗墨联韵
文/洪年松
岁末欢筵情意融,
诗词联韵驾春风。
博今颂古歌盛世,
绘就人生锦绣宫。
个人简介
洪年松,一九六五年生,河南渑池县人。爱好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渑池县作协会员,渑池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三门峡市楹联学会会员,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渑池分会常务理事。作品发表在《华夏思归客》《顶端新闻》《梦圆医巫闾》《枫叶诗刊》《中华楹联》等网络平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