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洞今犹在
——“昆明好人”“重庆好人”、军休干部杨修平
云南边关行侧记
4月18日至21日,被评为“昆明好人” “重庆好人”、昆明市五华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金鼎山服务站第六党支部杨修平同志,率亲友一行8人云南边关行,特地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到他39年前代职副指导员的麻栗坡县董干镇的老连队看一看,同时,看望慰藉当年支前民兵——骡马队、水牛队的“老军工”。
所到之处,令人感动与难忘,其情其景,无不令人热泪盈眶!充分表达了一名军休干部怀念英烈、不忘支前民兵、难忘的军旅情怀。
(一)向河口出发
4月19日下午,杨修平一行8人住宿河口。随行的原汽车十七团老班长杨幸华,两次参战为部队拉运炮弹上前线,当年冒着敌人炮火跨越河口大桥的战斗场景历历在目。当40多年后,站在大桥河口端的时候,感慨万端。
因不能办理临时边境通行证,原打算过境去看看的想法落空,只能隔桥相望。虽然是傍晚时分,但大桥上两国边民熙来攘往、步履匆匆,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大家由衷地说:“不是当年的那场战争,哪能换来今天边境的稳定与和平。”回到酒店,其他亲友就寝安睡,杨修平却跑到超市买了几桶洗衣液,又去药店买感冒药、发烧药和创可贴等药品,他为第二天要去看望桥头的一个连队捎带的“慰问品。”但这个连队还在不在?他也搞不清楚。
第二天早晨从河口出发,他边走边打听。车到桥头加油站加油,从两位加油站工作人员这里得知,连队早搬走了,只留下一座空着的营房。心里几分失落,但仍不甘心。“哪怕看看营房也行。”他说。到了连队门口,果然大铁门紧锁。正好一位大妈路过,询问得知,连队搬走了,请了一位村民看守营房。此时,守门人不在,只能从门缝往里瞧。他还是想进去看看,不能这样白来一趟。正好,铁门靠山一侧有一个仅是几枝树枝遮挡的空隙,他毫无顾忌硬是钻了进去。大家劝说“有监控”也没拦住。当他“钻”进空无一人的连队时,心情却是那样的激动。虽然是空空如也的营房,但进门左侧的石头上,落款成都军区“尊干爱兵模范连”的大字还在,右侧另一块石头上“母亲连”3个字还保留着,他高兴得击掌跳了起来:“母亲连,我又来看你了!”
一座空营房,他为何激动不已?原来,当年他任云南省军区政治部组织处处长时,是乘坐地方班车到这个连队的,并蹲点28天,与连队官兵谈心、拉家常,深入搜集、整理、总结上报了连队尊干爱兵的事迹材料,与连队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他依依不舍离开了这座空营房。
(二)向麻栗坡出发
4月20日早上,杨修平一行8人,早早地驱车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是这天祭奠英烈最早的一拨人。他们敬献花圈,默哀、鞠躬致意。
大家不忘那场战争,不忘牺牲的烈士,随行的几位军嫂眼圈发红,难掩悲痛之情。然后上老山主峰。
这里,祭奠英烈还有更早的人儿。包旅游大巴的一车人,是原昆明军区后勤部队的一帮退役老兵,身穿65式军装,精神抖擞,精力充沛,他们已经从老山主峰上返回乘车,准备到下一个点。负责指挥的老兵说,他们每年清明节期间都来,现在能来就要来,再不来就走不动了。他催促几位动作慢的军嫂:“快点,上车!就是这几个婆娘动作慢!”
从宏伟壮观的老山大门绕道不到1公里上主峰,路上遇见的都是神往老山的人。一对从上海来的中年夫妇,主动与杨修平攀谈起来,男的说:“昨天到麻栗坡烈士陵园,从967块墓碑上知道,绝大多数牺牲的烈士,都是未婚男人,没有花前月下的恋爱时光,更没有过一天夫妻生活,想到他们,我一晚上都没睡着。”女的说:“来了老山,更加崇拜军人。” 这对夫妇没当过兵,但对军人的情感令人敬佩!来到英雄连长张大权的雕像前,杨修平向同行介绍张大权英勇杀敌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走到“理解万岁”的石碑前,他讲“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得与失;在“老山精神万岁”的石碑下,他讲“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一行人神采飞扬,高唱《再见吧,妈妈》这首当年风靡一时的战歌。他还跑前跑后,忙着给同行人照相、拍视频。他说:“来一趟不容易,多照点相作纪念,让儿孙们记住永远的老山。”
笔者十分荣幸受邀参加杨修平亲友边关行。笔者也是一名参军22年的老兵,虽然曾几次来过老山,但每一次感受都不同,这次也许是一个垂暮老年的思维,特别是想到烈士陵园长眠的战友,想到他们父母及亲人无尽的思念,另有一番感悟在心头:世界和平是人类最好的福音,世界上最好不要有战争,能用政治及外交解决的问题,万万不可有枪炮声!
(三)向马林出发
1986年,杨修平是成都军区机关的一名副团职干部,这年他从机关到麻栗坡县马林驻军连队挂职副指导员。
一别39年,魂牵梦绕,想连队想了39年。
这次为了圆重返连队的梦,已是75岁的他,不顾路途遥远,不怕乡村公路难行,亲自开车,带着亲人绕山绕水绕到马林。
4月21日早上,我们在麻栗坡县董干镇街上找早点吃,这天正是董干的赶街天。笔者和杨修平身穿65式军服较为显眼,走在街上,突然一声“老兵”大叫响起,随即一双大手伸过来紧握着笔者的手:“我知道你们今天要去马林连队。”他叫杨宗坤,现年69岁,1976年入伍在广西部队当兵,1981年退伍回乡当基干民兵,一直在边境一线参加边防斗争,他熟悉边境情况,也熟悉马林连队。他说得出哪年哪月是谁当连长谁当指导员,还知道他们后来在哪里工作。所以,他看得出今天我们要去马林连队。
街头偶遇,真切地感受到边境群众热爱军队、热爱边防的热烈情憾,不论是当年战火纷飞,还是今天和平安宁,永远不变。
杨修平曾任云南省军区纪检处、组织处处长,上校军衔,从部队退休后,响应国家九部委“我的家乡我建设”的号召,大部分时间回到重庆市綦江区老家生活。这次重返马林连队,从重庆綦江出发前,他便自费购买了几千元的慰问品,通过快递早寄到了马林村委会(原马林乡)。他还特制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笔记本300多本,封壳烫金印有一位战士挎枪吹号的塑型,并印有五行文字:“深情赠给:四十年前麻栗坡马林边防连浴血奋战的卫国英雄;四十年前马林村义无反顾的支前勇士;今朝马林边防连镇守国土的戍边官兵;今朝马林小学立德树人的辛勤园丁;今朝马林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劳碌同志。”他把对马林的情和爱,充分表达在这5句赠语上。
他还有一个特别的安排,这次到马林,要邀请当年支前的“骡马队”、“水牛队”的勇士吃饭喝酒。当他把这个想法在电话里告诉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王志军时,王书记说:“只有您老首长才想得到,没有忘记他们,请他们吃饭喝酒您是第一个,我代表他们感谢您!”上午10时许,我们一行到达马林村,不等片刻的休息,也顾不得喝上一口茶,便急急忙忙地去看望马林村幼儿园小朋友,向幼儿园赠送玩具慰问品。
然后,在刚结束村委会会议的书记王志军、组织委员刘弟发的陪同下,我们驱车前往马林连队。 前天晚上我们住宿麻栗坡县城,杨修平的綦江小老乡、县人武部工作的小戴同志,告诉我们马林有个“王二小”,是远近闻名的小英雄。
“马林王二小”就是村委会组织委员刘弟发,如今已是一位稳重成熟、热情健谈、几分帅气的中年男人,同时还是民兵营长,负责马林边境一线哨卡的安全工作。
刘弟发告诉我们,当年他是一个小学6年级的学生,当他发现村里一个形迹可疑鬼鬼祟祟的外乡人时,主动地上前用苗话问他到哪里去,此人却支支吾吾答非所问。发现对方破绽,在离开对方视线后,他不要命的跑去连队报信,3公里的路程,一路狂跑,跑到连队后累瘫倒地不起,还是连长、指导员把他扶起来的。连队迅雷不及掩耳,出击擒获了这名混进村里的越军翻译官。县武装部为刘弟发记三等功一次,发奖金1000元。“当年是一笔巨款啊!”刘弟发说,仍是当年的激动。
“马林王二小”至今仍名扬当地。我们也深深被当年的小英雄而感动。
值得欣慰的是,他一直得到上级领导首长的关心关怀,县武装部供学费让他上学,并保送到省人民武装学校读书,他还到军分军司令员的家作过客。现在在村委会工作,热情高,干劲大,业务熟,受到村民称赞。 “没有组织的教育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说。他还讲道,尽管边境开放几十年了,双方边民来来往往,有经商做生意的,有走亲访戚的,但他从来没有过境过一次。他说:“还得防着点。”让我们哈哈一笑,心领神会。到了连队,看到连队旧貌变新颜,40年前连队的模样一去不复返,只能是永远的回忆了。
“大变样,大变样啦!”听了连长、指导员的情况介绍,杨修平高兴地说。
他送给连队除有蓝球、象棋、军旗、围棋、笔记本等物品外,还送了“三件宝”:一是他当年亲手绘制的连队9号高地敌我态势图;二是他在连队代职时,从全国各地寄来连队慰问品中,收藏的长沙市望麓园小学四(2)班同学绘制的《老山飞来和平鸽》一幅画;三是同样是当年的一件慰问品——贵州汞矿子弟中学初二(3)班3位同学书写的《我崇拜的英雄》一帖书法。他还说:“待今后有了时间,还想找找这些同学,重温当年小小少年热爱解放军的火热激情。““三件物品历久弥新,让我们连队又增添了新的教材,教育意义不可替代。”连长、指导员说。 告别连队,我们直奔9号高地。这是一个铜墙铁壁的高地,更是一个英雄涌现的高地,曾经以一次反敌偷袭战胜利而闻名。指导员王学文在战斗中腿被炸断,苏醒过来后仍要往前冲。战士们高喊“为指导员报仇”的囗号,英勇杀敌,夺取了战斗的胜利。王学文被昆明军区授予“戍边英雄指导员”称号,连队涌现出5个一等功、6个二等功、18个三等功功臣,个个都是英雄汉。站在界碑旁,杨修平还讲述了一位排长写对联响彻战区的故事。
当年二排排长吴洪权,大学生入伍,喜爱写诗写词,他写的“机枪步枪冲锋枪枪枪怒火满瞠,大洞小洞猫耳洞洞洞藏龙卧虎”对联,充分表达了前线官兵坚守阵地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气概,成为叫得最响的战地对联之一。
硝烟已散,堑壕还在,弹洞还在,界碑还在,晨风徐徐,树也静,草也静,不远处还传来山鸟的叫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如今一片宁静安然。
当年杨修平和战士们在9号高地住坑道、蹲守猫耳洞,可以看见不远处敌方17号阵地的身影,听到敌方的呼叫声音。那样的战争态势,唯有胸中有祖国的军人才承受得住。战争换来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大家不会忘记不怕死、不怕苦、不怕亏的一代军人。“当年与战士们一起共守阵地我光荣,如今站在阵地沐浴春风我要唱颂歌。”杨修平说。
他马不停蹄,还看望了马林小学的师生,给他们带去了地球仪、羽毛球拍等文体器材和《雷锋日记》、《鸡毛信》、《世界未解之谜》等图书。下午的座谈会和晚餐,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67岁的谢正清老人,一位参战民兵,座谈会上抢先发言,他说:“前几天我们就得到村委会的通知了,听说有老首长要来,看望当年我们牵着骡马、赶着牛车为前线服务的民兵和村民,不敢相信,几十年过去了,还有谁想得起我们?激动得睡不着觉,现在都还在激动。”
64岁的刘连辉,当年他的父母和三弟兄都参加支前战斗,他还在支前一线入了党。他和哥哥刘连昆一起来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他说:“今天太高兴,太激动啦!有了老首长的关怀,我们一定会教育儿孙们继续为守好边关贡献力量!”
68岁的乡医韦学林,乡村行医34年,十几岁就当民兵,背半自动步枪,手榴弹随时挂在身上,为减轻部队抢救伤员的任务,当支前民兵、民工受伤时,他第一个冲上去抢救,亲自为两个被炸伤腿和脚的民兵包扎过。他说:“打仗不分前方后方,部队有牺牲,我们也有牺牲,为前线贡献力量是应该的!今天,还有老首长来看望我们,一切的付出是值得的!”他还十分想念,当年在马林连队的司务长李开顺,让我们帮他找一找。
96岁的韦啟洋老人,1952年担任乡民兵营营长,如今拄拐走路都颤抖。家人知道他行走不便不让来,他不听劝阻,一步一颤到会场。他对笔者说:“想不到啊,还有人来看我们!”吃完晚饭要走的时候,他对着杨修平的耳朵只说了两句话:“共产党万岁!人民政府万岁!”
这天,来参加座谈会和晚饭的支前民兵、民工仅30多个代表。他们开会、吃饭、畅谈、畅饮,度过了难忘的一天。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杨修平同志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这些年来,他不遗余力,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活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淡泊名利,做出了许多人见人颂的好事、实事、善事,在綦江、昆明两地引起强烈反响。他被綦江区郭扶镇评为“郭扶好乡贤”,綦江区评为“最美捐赠者”、“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最美志愿者”;被重庆市评为“重庆好人”;被昆明市评为“最美春城银霞志愿服务之星”、助人为乐“昆明好人”。2023年12月,被云南省授予“最美退役军人志愿者”称号。
5月1日,又传来喜讯,他入选中央社会工作部2024年全国百名“最美志愿者”名单,先进事迹正在展示中。他这次率亲友边关行,亦是一次正能量的社会公益行动!
作者:贺修平(军休干部)
编辑:艾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