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里,领略夏日初临的风情
王芳闻
立夏时节,再次携友人到终南山下,行走于太乙路的大唐诗路,天子街,曹村,唐村,潏河…杨柳夹道,榴花明艳,荷塘新绿,麦田涌浪,诗碑时隐时现,一个个熟悉的背影透着光晕,仿佛在我前边引路,孟浩然,白居易,王维,杜牧,韩愈,韦应物……
他们或灰或白的长袍携着初夏的微凉拂在我的脸上,轻吟朗诵的诗句穿过千年岁月,在耳际萦绕,顿觉神清气爽,心涌波澜……
当春天的繁花渐渐褪去色彩,夏日的热烈便踏着轻盈的步伐,悄然来临。翻开卷帙浩繁的唐诗,立夏的身影若隐若现,在诗人的笔下,它或是新绿初绽的惊喜,或是暑气渐生的慵懒,亦或是时光流转的感怀。那些浸润着诗意的立夏,带着大唐的风烟,跨越千年岁月,依然鲜活地跃动在字里行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夏日初临图。
韦应物
立夏时节,最鲜明的标志莫过于万物的蓬勃生长。春天播下的种子,在此时已然破土而出,舒展着嫩绿的枝叶,向着阳光奋力生长。曾在终南山下沣河与潏河交汇处的滦镇一带的沣上善福精舍隐居的韦应物在《夏花明》中写道:“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短短两句,便将立夏时树木的葱郁与花朵的明艳展现得淋漓尽致。枝条上的绿叶层层叠叠,密不透风,宛如一把把翠绿的遮阳伞;娇艳的红花点缀其间,红与绿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那新生的绿意,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在阳光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孟浩然
终南山双峰和草堂寺是孟浩然游吟的地方,他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开篇便说“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虽未直接描绘立夏的植物,但从傍晚时分的闲适场景中,可窥见夏日初临的气息。此时的树木,经过春日的滋养,愈发繁茂,在庭院中投下大片阴凉。诗人披散着头发,打开轩窗,卧于宽敞之处,享受着这初夏的清凉。窗外的树木随风轻摇,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故事。
白居易
随着立夏的到来,暑气也开始渐渐升腾。曾经短暂在终南山下的华阳观和紫阁山北村隐居的白居易,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中写道:“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暑热中四处寻找清凉的模样。立夏的太阳,虽不像盛夏那般毒辣,却也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威力。阳光洒在大地上,空气仿佛都被点燃,变得燥热起来。人们纷纷摇着蒲扇,寻找阴凉之处,或是躲进屋内,期盼能避开这渐渐袭来的暑气。而诗僧的那份淡定从容,与众人的“走如狂” 形成鲜明对比。在诗人笔下,禅房似乎成了一处避暑胜地,并非是真的没有暑热侵袭,而是禅师内心宁静,不受外界炎热的干扰,达到了“心静即身凉” 的境界。这种对夏日暑热的独特感悟,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炎热的立夏时节,那份内心的宁静,如同清泉一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韩愈
诗佛王维曾在终南山下的曹村一带时断时续的隐居了约四年,他在《渭川田家》中写道:“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这两句生动的刻画了春末夏初的乡村暮色:野鸡在抽穗的麦田里啼叫,蚕儿饱食后开始吐丝作茧,导致桑叶变得稀疏。"麦苗秀"与"桑叶稀"是初夏特有的农事景象,前者预示着丰收的希望,后者暗示蚕桑活动的阶段性成果。诗人以细腻的观察捕捉到田野间生命的律动,虽未直接点明"夏日",却通过典型物象传递出季节的特征。他的田园诗中,常有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在立夏,田间地头,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播种、除草、灌溉,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丰收的期盼。远处的田野,一片翠绿,麦苗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律动。田埂上,野花肆意绽放,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为单调的田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偶尔有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与忙碌的农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立夏的池塘,也是诗人们钟爱的景致。荷花虽尚未完全绽放,但荷叶已铺满水面,如同一把把绿色的小伞。晚年在终南山下樊川一带隐居的韩愈在《盆池五首》中写道:“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描绘了一个小小的盆池,在立夏时节,池水与天光相映,呈现出一片碧绿。那清澈的池水,仿佛能倒映出整个天空,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而在一些大型的池塘或湖泊边,立夏的景色更为壮观。荷叶田田,一眼望不到边,微风拂过,荷叶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池塘中的鱼儿在荷叶间欢快地穿梭,偶尔跃出水面,溅起一朵朵水花。岸边的垂柳,枝条低垂,轻拂着水面,与荷叶、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池塘上,水面波光粼粼,如同撒上了一层碎金,美得令人心醉。
杜牧
在唐诗里,立夏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呈现,更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有的诗人在立夏时节,感受到了时光的匆匆流逝,不禁生出一丝感慨。晚年居住在少陵塬上寺坡村樊川别墅的杜牧在《叹花》中写道:“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虽然这首诗并非专门描写立夏,但其中“绿叶成阴子满枝” 的景象,却与立夏万物生长、果实初成的特点相契合。诗人借花开花落,感叹时光的飞逝,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
唐诗里的立夏,是新绿初绽的希望,是暑气渐生的慵懒,是田野繁忙的生机,是池塘清幽的美景,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那些优美的诗句,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当我们今日诵读这些唐诗,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置身于立夏的风光中,感受那份独特的诗意与美好,领略大唐夏日初临时的万千风情。
作者简介:
王芳闻,女,汉族,中国西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特聘教授,西北大学节庆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丝路行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主席,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诗人》杂志总编。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曾获中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2017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奖,2018西班牙伊比利亚诗歌奖金奖,2019年俄罗斯普希金诗歌奖,第二届博鳌国际诗歌节年度诗人奖,第42届世界诗人大会荣誉文学博士,第十届中国诗歌春晚十佳行吟诗人奖,首届长安杜牧诗歌奖古韵新风奖,香港世界华语文学桂冠诗人奖等国内外几十种奖项。著有诗歌集《太阳雨》,《丝路雁影》,《丝路虹影》,《地球之耳》等文学著作12部。诗文曾在五十余家国内外杂志报刊刊发。被译成多种外语介绍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