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节
俭治国,深根固柢
作者:憨子
提要:
在本章里,老子指出节俭对治理国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执政的根基就是节俭,就是爱惜民力。有了这个根基,执政就可以根深柢固,长治久安。
[原文]
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④;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⑤,莫知其极,可以有国⑥;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⑦,长生久视之道⑧。
[注释]
①、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管理国家;事,从事,侍奉,伺候;天,《说文解字注》为:“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引申为高空,自然,天道,天理。治人事天可解释为管理国家、就像侍奉自然,或者管理国家,对待自然。 ②、啬:啬(拼音:sè)本义指收获谷物,是“穑“的古字。收藏好谷物后要仔细保管,于是引申为十分爱惜、节省。由过分的节省、爱惜又引申为小气、吝啬。 在这里,啬做爱惜,节俭讲,有馀不尽用之意。 ③、早服:服(拼音:fú),本义指降服、使顺从。由本义出发,“服"字又可引申为佩服、信服、从事、致力、担任、使用、适应等义。这里为实行,施行。 ④、重,(音chóng),重复、重叠。这里做不断地加多解。 ⑤极:极限,极点。 ⑥、有国:有,保存,保护;有国,含有保国的意思。母,根本、原则。有国之母,保护国家的根本。 ⑦,根深固柢:深、固,二字为形容词活用动词,使……深,使……坚固的意思。柢,树根。 ⑧、长生久视:长久存在长久统治。视,治理,处理。如“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
治理百姓和对待自然,没有比节俭更为重要的了。节俭,最好能够尽早施行;尽早施行,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这个治理国家的根本,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白话】
本章的开宗明义,老子就向国家管理者提出了一个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的建议:治理国家对待自然,没有被“啬”即节俭更为重要的了。
在提出治理国家对待自然,节俭最为重要的观点之后,老子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说明节俭的作用:节俭要尽早的实行,尽早的实行节俭就是不断地积累德行,不断积德的执政者就会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的执政者没有人能估量他的实力,不能估量他的实力他就能很好的保持他的执政地位。所以,执政的根基就是节俭,就是爱惜民力。有了这个根基,执政就可以长久,统治就可以根深柢固,长久地生存发展下去。
在老子的前后都有人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但把节俭作为国家生存的根本振聋发聩的提出来的。老子是中国历史第一人。此后,直到老子西出潼关之后约300年,也就是战国末期,才有个叫韩非子的人与老子持同样的的观点。
韩非子在其《十过》里杜撰这样一个故事说明节俭对统治者的重要性:
秦穆公有一次问由余:“你说,古代君主使国家兴盛和覆亡的原因是什么?”
由余回答说:“由于勤俭而使国家兴盛,由于奢侈而使国家覆亡。
之前尧为天下之主,用瓦罐吃饭、饮水、天下部落没有不服从的。尧禅位给舜,舜开始讲究起来,用木雕的碗吃饭,结果有十三个部落不服从他的命令了。舜禅位给禹,禹更加讲究了,制作了各种精美器皿使用。结果有三十三个部落不服从他的命令了。以后的君主越来越奢侈以至招来灭亡。”
韩非子杜撰的尧舜禹故事固然不足为信,但其道理是正确的。那就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懂得节俭坚持爱惜民力节约用度,就会减轻公民的负担,得到国民的拥护,实现民富国强,执政地位稳固,反之,奢侈浮华必然加重百姓负担,招致怨声载道,自然也就失去了统治的根基。典型的是汉兴之初七十余年,连续四代人都崇尚节俭,尤其是汉文帝,身为大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居然身穿打满补丁的袍服,脚蹬编织的草鞋上朝议事,任凭倒塌的亭子在皇家的宫苑里碍眼。皇帝“穷”得如此,老百姓的负担自然减轻到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程度,十五税一已经是前所未有的轻税了,后来还减到更轻的三十税一,甚至有几年还干脆免去百姓的税赋。百姓负担如此之轻,国库是否就空虚呢?否!不但不空,相反,还是“京师之钱万巨,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但到汉武帝时一改节俭风气,对外政策由解除外患变为穷兵黩武,对内则奢侈无度,文景时期积累的钱粮财富消耗殆尽,为维持用度不得不加征赋税,弄得人民不堪重负,民变此起彼伏。幸好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果断地下“轮台罪己诏”表示改弦更张,从而免去了亡秦之祸。而他的后代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终因奢侈而导致亡国。至于汉以后各朝代,大致也都重复着汉的错误,结果是王朝不断地兴起、败亡。
对这样的历史,唐代诗人李商隐有《咏史》诗概括,将全诗照录于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读李商隐之诗,总觉得很有仙风道骨。这首诗可以说是得老子真传。尤其是最后两句,感叹“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可谓对“节俭兴国-奢华亡国”轮回的悲凉总结。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专家不知依据什么把“治人事天”中的“事天”,解释为是“保守精气、养护身心”进而把本章整个解释为“修身养性”之作,这就扭曲或者降低了老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性。对这些专家我们可以一笑置之,但将本文的思想从治国的层面转到治家的层面,把治国以啬变成勤俭持家也是正确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帛书69章)说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把节俭作为他处世的“三宝”之一,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永远保持节俭的精神。
2024-7-3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