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5月5日,汉中市诗歌研究会分别走进汉中市龙头山大鲵养殖中心、南郑区圣水古琴和漆器非遗传承作坊采风和开展交流活动。

据了解:汉中市诗歌研究会开展高度重视这次走进企业采风交流活动,会长刘兴聪率领近三十位国家、省、市级作协会员组成的诗人和作家采风团队。
风尘仆仆来到圣水镇后,首先通过对两企业实地调研、考察采风,然后在该公司基地围绕《从诗经渔猎到智慧养殖:诗学重构赋能大鲵产业新生态》进行了广泛交流座谈。最后与会的作家们们纷纷发言,为探索龙头山水产养殖的发展和汉中市诗歌研究会的助力和发展与合作方向提出了建议和见解。
刘兴聪会长发言说:一个承载着文明的源头密码,一个书写着物种的生存史诗,大鲵,这条从四亿年前泥盆纪游来的“水中活化石”在陕西汉鲵科创生物有限公司水产中心大鲵,这条从四亿年前泥盆纪游来的“水中活化石”,在汉中找到了它的现代表达。
我们是诗经的传唱者,也是智慧养殖时代的诗人,今天的“鲵跃龙吟·诗链山水”采风,就是要在一条鱼的诗链上镌刻三重印记:重构“生态经济”的诗性正义,解码“产业基因”的文化转译,缔造“政策美学”的传播范式,就是要让这两种文字在产业变革中交响共鸣,让汉中的山川河流见证:当诗歌的意象链与产业的价值链同频共振时,那些关于生态、科技、民生的宏大命题,终将在诗行中找到最具生命力的解。汉中市诗歌研究会将用诗歌来为企业教准温度,让诗歌的意象链与产业的价值链无缝连接,为升华“汉水新渔樵”的生态叙事和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强有力支持,让诗歌以“诗言志、歌永言”期许共勉。也祝愿这次采风激荡的诗情,既化作鲵龙腾跃的产业春潮,也成为镌刻在秦岭岩层里的新时代《汉水谣》。
汉中市龙头山大鲵养殖中心相关负责人和圣水镇有关领导在交流会上分别发言:对市诗歌研究会的诗人和作家们走进企业采风,将诗歌文化有效融入企业宣传,为助力企业文化提升和展望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全力支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给予高度赞扬。
据悉:汉中作为我国大鲵最大原产地,被农业部授予第一个:“中国大鲵之乡”称号。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和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使得我市大鲵产业在近20余年来,一直引领着全国大鲵产业的发展,目前大鲵繁殖、养殖量均占全国的70%以上,深加工也是全国领先,已具备全产业链发展的基础,“汉中大鲵”将成为中国农业的又一张闪亮新名片。(记者: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