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烟霞里的岁月风华
在通化老城的深巷里,85岁的刘庆鹏先生总爱坐在临窗的画案前。宣纸铺开时,墨香便漫过褪色的藤椅,与墙上挂着的《松风图》相映成趣——那是他退休后第三十个年头的新作,松针用浓淡不一的墨色皴出,仿佛能听见山风掠过枝桠的声响。
先生年轻时在风动工具厂做技术工作,扳手与图纸相伴的日子里,心里却藏着支柔软的毛笔。退休后,他把工厂里琢磨零件的劲头全用在了笔墨上。画山水时,惯用狼毫蘸取宿墨,先勾出山骨,再以淡墨层层晕染,像极了当年调试机器时的耐心;画蔬果则换用羊毫,笔尖沾着藤黄与花青,轻轻点染出菜叶的露水,仿佛能看见菜市场早市的烟火气。
案头常摆着一盆文竹,叶片细如工笔线条,先生说这是最好的“模特”。有次画竹,他对着竹影从晨光描摹到暮色,忘了午饭时辰,直到师母笑着端来温热的小米粥。画纸上的墨竹疏密有致,竹节处忽然顿笔,那力道像极了他当年在车间敲下的精准焊点。
除了书画,先生每日必到公园打太极。晨光里,他的身影与湖岸垂柳一同倒映在镜明湖上,招式舒展如行云流水。这份对动静的深谙,也融入了他的画作——《寒江独钓图》里,渔翁的钓竿与水面形成微妙的平衡,留白处似有清风掠过,恰似太极中“以静制动”的哲思。
如今先生的画册里,既有《长白山雪霁图》的雄浑,也有《篱下秋蔬图》的清逸。翻看时,总能看见他用小楷题写的诗句:“铁骨曾支千钧重,柔毫今绘万壑春”。那些被岁月磨出包浆的镇纸与笔筒,见证了从齿轮到墨痕的人生转换,而笔下的山水花鸟,早已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位老者对时光的深情致意——每一笔皴擦点染里,都藏着技术工作者的严谨,藏着对生活的热望,更藏着八秩人生沉淀出的从容与辽阔。
刘庆鹏,吉林省通化市风动工具厂退休曾从事过工厂技术工作。退休后,喜欢书法,国画,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