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一座充滿禅意的城》
关 东 月
晨雾未散时,塔坡井的水面已泛起涟漪。这座以“禅”为名的城,总在烟火与梵音的交织中,将生活的褶皱轻轻抚平。
一、古寺檐角,静听千年禅音
祖庙的朱墙青瓦上,阳光斜斜地裁出一线金边。香炉里青烟袅袅,绕过北帝神像低垂的眉目,将祈福声托向云端。六百年的古戏台万福台静立一隅,仿佛仍在回响粤剧的水袖轻扬与锣鼓铿锵。老佛山人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会讲古的——明代工匠雕梁时的凝神屏息,清代商贾叩拜时的虔诚低眉,都在飞檐翘角的阴影里凝成永恒的禅意。
二、陶泥掌心,触摸时光的温度
南风古灶的龙窑蜿蜒如卧龙,五百年来窑火不熄。指尖轻触陶泥,湿润的触感从掌心沁入心脾,仿佛触摸到石湾匠人代代相传的体温。老匠人端坐矮凳,将一抔陶土揉捏成器,皱纹里嵌着陶粉,动作如僧侣打坐般笃定。他说:“泥要驯服,火要敬畏,急不得。”窑火舔舐陶胚时,跳跃的光影在墙上勾勒出红莲般的图腾,烧灼声里藏着时光的密语。
三、市井巷陌,禅意栖于烟火
岭南天地的骑楼下,早茶的热气蒸腾着阿婆的银丝发髻。一盅两件,虾饺澄皮透亮,肠粉如绸缎滑落舌尖。茶客们谈笑风生,却总在斟茶时轻叩桌面三下——那是岭南人刻进骨子里的礼数,是喧闹中自持的静气。转角书屋的玻璃窗上,木棉花的影子与书页翻动声重叠,咖啡香混着老榕树的气味,将匆忙的行人渡向片刻安宁。
四、水岸灯火,照见古今圆融
千灯湖的夜色是被月光吻过的绸缎,1300盏灯如星子坠入人间。无人驾驶的小舟划过水面,AI光影在古塔轮廓上泼墨挥毫,科技与禅意在此悄然和解。对岸的舞者在水榭翩跹,广府童谣与电子乐交织成新韵,让人恍觉康有为的维新呐喊与黄飞鸿的拳风,正穿越时空在此共饮一壶茶。
暮色四合时,禅城的轮廓渐隐于雾霭。这座城从不以钟磬梵唱标榜禅意,却让禅心生长在陶窑的火光里、早茶的氤氲里、古巷的斑驳里。它是岭南递给世界的一盏功夫茶,滚烫中见沉静,浓烈处有回甘——原来真正的禅意,从来不必远离红尘,只需在烟火深处,守住一份对生活的郑重与温柔。
(注:文中祖庙历史、万福台、南风古灶、千灯湖等细节均源自佛山文旅资料,散文创作融合禅修文学的美感营造技巧。)

作者 关东月,吉林人,现居广东佛山。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经典文学网签约作家,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文学艺术》副总编,《中外文化传媒》副主编,《当代精英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诗刊,《春风》《蔘花》,《青年月刊》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羊城晚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及各大媒体网络平台,有多篇获奖作品被选编入《当代华语作家获奖文集》,《中国亲情诗典》,《中国实力诗人优秀作品集》,《中国最美爱情诗选》,《中国精典小说,散文,诗歌集》等多部国家出版物文集。荣获全国首届东岳文学奖,第三届孔子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