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沪抗战的中坚力量
李辉
中国的抗战就是黑暗中的一场漫长抗争。面对靠明治维新,国力、军力猛增的日军来犯,我们的先辈就象在黑夜里,用自己身体做火把一点点的燃烧,去照亮通往最后的胜利之路。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犯上海,狂言“三个月灭亡中国”。在第二天的战斗中,日军以数辆装甲开路,见中国百姓都开炮射击,激起中国军队的怒火。人称“黄老虎”的德械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身先士卒,亲自到前线指挥着战斗,接连攻破日军十多个战斗堡垒,一度扼制日军的嚣张气焰。旅部被炮弹击中燃起熊熊烈火,黄都死战不退,激励全旅官兵。前面攻击受阻便亲率30多人对薄弱据点发起冲锋,忽遭日军飞机低空扫射,黄梅兴进展到八字桥,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年仅40岁。
黄梅兴是会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将军,广东平远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他的德械之师打出了国军的气势,激励了广大官兵同仇敌忾,和坚守上海的决心。
在杨树浦、宝山、吴淞、罗店,国军与日军都在展开血战,官兵们以血肉之躯铸成了抵抗日寇的长城,罗店争夺战更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拉锯战。奉命在此设防的十八军二O一旅旅长蔡炳炎,黄埔一期,他在阵前留下遗书:“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吾辈只有两条路,敌生,我死!我生,敌死!”
8月24日入夜,蔡炳炎完成作战部署,发现敌军向我阵地发起偷袭,就传令官兵不得妄动。待敌接近约50米时,乃一声令下,全力开火,继以刺刀冲杀,干净利落歼灭来犯之敌。25日晨,又以一团兵力,向占据陆家宅的日军第十一师团出击,攻占其前沿阵地。因日军援兵疯狂反扑,所部死伤惨重。阵地几经易手,战至中午12时许,蔡炳炎亲率一营在陆家宅与日军反复拉锯。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
两位阵亡将军都是黄埔娇子,中央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德械88师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在上海一战就伤亡过半。没有德械师上海守不了三个月。在后来不久的南京保卫战中,88,87,36三个德械师再担大任成绝唱,中国再无德械师。
为应对战场需求,9月1日火线组建74军,后身经百战打成“抗日铁军”,该军灵魂人物王耀武,黄埔三期,后面的军事主官张灵甫,邱维达,也都黄埔四期毕业。
一代黄埔人,半部近代史。1924年6月,成立于广东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校门对联就是:“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依稀可以听见当年军校里整齐的口号声:爱国家,爱百姓,不要钱,不要命。黄埔军东征北伐剿匪,成为校长蒋介石掌控国家局面的统治工具。
然而,面对日军登陆上海汹涌来犯,蒋介石这位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把他以黄埔为基干的中央军精锐悉数调到了战线的最前沿。德械师,教导总队,十八军,七十四軍,胡宗南的第一军都投入了战斗。经过血肉磨坊式的连续缠搅,胡宗南忍不住痛哭:黄埔生基层军官“几乎被打光”。二十万黄埔生,松沪会战中黄埔军人阵亡高达十八万余,他们在这场保家卫国、民族存亡的战场上拼得尸山血海,黄埔军校也成了世界上最悲壮的军校。
战争不是后人看历史,局势跌宕起伏,未来有不确定性,不是正义的一方一定会胜利。政客的贪婪自私,往往把自己塑造成伟岸形象,背后生活却骄横奢侈、纸醉金迷,他们控制舆论,禁人们的自由言行,掌控着被洗脑的军队让不分是非,而完全听命。无论何时,如果军队永远是站在百姓与正义的一方,而不效忠某一人一党,則世界太平矣。日本军队就是这样被忽悠,打着建立东亚共荣的幌子,发动了这场大规模地侵华战争。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上海的血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侵华日军总头目冈村宁次曾说“中国抗日势力之中枢在于黄埔军校中,他们是主要战斗力的来源”。他承认战前低估了以蒋为首的黄埔抗战精神。中日的惨烈会战中都有黄埔将士前赴后继为国捐躯。他们不死日后必是共产党的劲敌,在国共内战有称黄埔内战中,增加国民党的砝码。抗战八年,200多名黄埔教官和学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全国三分之二的军队,顶住了法西斯的攻势,守住最后没有沦陷的国土。在看不到抗战前景,以战待变。直到世界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站队的美苏同盟国获得二战胜利,成联合国五常,大幅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历史是民族的灵魂,歪曲这段黑暗耻辱和苦难抗争就是背叛,不能被神剧所误导。当年彭德怀指挥近二万八路军伤亡惨重,都难以围歼500日本兵。可见日军战力,战斗之艰难。居然一些人认为抗战要换了谁谁谁,胜利就会少走弯路,真让人哭笑皆非,愤恨不已。
乍暖还寒,细雨纷飞。据说今年清明不少人前往广州黄埔参观,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去缅怀抗战英雄,那里也是天下为公的一批人学习过的地方,也看出了是国人思想独立进步的表现。为了保住中华民族的血脉,以黄埔为基干的三百八十万中国军人同仇敌忾,鲜血洒在这片土地。如何不让后人缅怀,不让人热泪盈眶,心潮翻涌?
“故土新坟抗日冢,何处白骨无黄埔”。书本太薄,容不了历史的厚重。“黄埔精神”为拯救民族危亡所作的牺牲与贡献永存。且不忘黄埔自由独立之人格的初心,始终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