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峰山:千年道骨佛心,刻入黄土的文明年轮(外一首)
——以碑碣为笺、崖刻为墨,重绘一座山的文明史诗
文/田济儒
原峰山地处黄土高原五指原的食指塬,南临泾河,西望崆峒,三面环山,形如麦积,突兀耸立。其独特地貌与周边梨岭原、湫池原等共同构成“五指擎天”景观,自然环境与人文建筑浑然一体。
它有好多名字,老君山,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在这里修行过,到唐代秦王李世明在这里打过仗,并追认自己是老子后裔,这里就成了宗教圣地,西汉时期叫陇山,是西部咽喉安定郡所在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后来又说一个著名和尚在这圆寂,建一个巨大的圆的坟墓,又取名圆峰。后来改名叫原峰。
黄土高原的褶皱中,五指原如一尊青铜鼎足托起原峰山。这座海拔1483米的孤峰,三面绝壁如削,南瞰泾河蜿蜒(泾河古称“汧水”,《水经注》载其“源出鸟鼠同穴山,东流经回中宫故址”),西眺崆峒山道家第七洞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其“悬崖峭峙,险道逼仄”)。山势若麦积垛垛,岩层中嵌着北魏至唐的陶片、宋元的钱币,恰似一部倒悬的文明编年史。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老子信仰达至鼎盛,朝廷诏令全国“老子庙”皆改称“紫极宫”。原峰山老君庙(今玉皇阁前身)因“崆峒对峙,泾水环流”的形胜,获赐“太清上德宫”匾额,其斗拱榫卯结构与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壁画中的唐代建筑如出一辙。贞元七年(791年),吐蕃大军围攻原州(今宁夏固原),节度使李晟率军在此山布防,于八仙崖刻下“镇戎锁钥”四字,至今岩缝间仍存箭镞与铁蒺藜,见证着安史之乱后陇右防线之悲壮。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武帝宇文邕西巡原州,亲登原峰山“观星台”(今残存半截汉白玉石柱础),诏令在山巅立“周天和经纬碑”(今存残碑3块,藏庆阳市博物馆),碑文记载“以天元甲子纪年,校准二十八宿分野”,将道家星象学与皇家礼制熔铸一炉。而民间附会的“唐代高僧圆寂说”,实与大中四年(850年)沙州僧人悟真西行求法有关——据敦煌遗书P.3810《悟真行记》载,其途经原州时曾在此山“挂单三日”,留下梵文《心经》残卷(今藏于八仙庵地宫)。
八仙崖的摩崖造像群,堪称一部刻在崖壁上的“丝路编年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平城(今大同)匠人在此开凿第一窟,主尊交脚弥勒像高2.3米,犍陀罗风格衣褶与云冈第20窟大佛如出一辙,但胁侍菩萨的璎珞已化作陇东剪纸纹样。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长安画师张璪弟子率西域画工增凿罗汉洞,十八罗汉壁画采用“凹凸晕染法”,青金石与朱砂绘就的胡商驼队,驮着萨珊银币与粟特文书,与洞外发现的唐代粟特人墓志(2010年出土于山下)互为印证。
最震撼者当属白鹤洞的《五方佛说法图》,中央毗卢遮那佛背光中,竟有波斯祆教日月神与道教二十八星宿共舞,飞天衣带间隐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纹样。考古学家从壁画颜料中检出西域青金石(今阿富汗巴达赫尚产)与岭南朱砂,佐证了《新唐书·地理志》所载“陇右道贡品通达四海”的记载。
玉皇阁的歇山顶飞檐,暗藏宋代《营造法式》的密码。其“七铺作双杪双下昂”斗拱,比太原晋祠圣母殿早生百年;四角悬垂的鸱吻,龙鳞间嵌着西夏文符咒(经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比对,属“镇山降魔”经文)。阁内明代壁画《老子八十一化图》中,第47化“化胡为佛”场景,老子胯下青牛竟化作粟特商队双峰驼,驼峰间悬挂的皮囊上,赫然可见大食(阿拉伯)文字,印证了《资治通鉴》“天宝年间,大食贾胡往来长安者不绝”的记载。
灵官楼的风伯雨师壁画,藏着明代军事密码。风伯手持的令旗纹样,与宁夏灵武明长城烽燧出土的“夜不收”信牌完全一致;雨师足下浪涛中,竟有葡萄牙帆船剪影(经中国航海博物馆专家鉴定,属16世纪初福船型制),暗示着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入贡时,或曾在此歇脚。山门楼券拱顶门洞的“车辙石”,经碳十四测定为秦直道遗物,深达3厘米的辙痕里,嵌着半枚汉五铢钱,将秦皇汉武的旌旗与玄奘的草鞋永远定格。
每年三月二十的庙会,是千年文明基因的显性表达。陕甘宁三省信众抬着“高平郡王”神轿(北周宇文泰追封爵位)游山,与崆峒山道士的“天罡剑阵”、兴隆山喇嘛的“嘛呢经筒”同台献艺。2019年庙会中,考古队在回香阁遗址发现唐代“过所”木牍(相当于现代护照),记载着粟特商人康艳典从撒马尔罕至长安的通关文牒,文末朱批“准过原州,税银三两”,与《唐六典》“陇右道商税条例”严丝合缝。
乡村记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2017年出土的北周“丝绸之路通关文牒”陶模,泥质红陶上凸刻胡商、骆驼、烽燧、道观四组浮雕,与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书《西域图记》插图如出一辙。而八仙庵地宫新发现的元代青花瓷香炉(经牛津大学热释光检测为1320年制品),其缠枝莲纹中暗藏阿拉伯数字“7”变形纹样,或为元代色目人窑工的“签名”。
2023年立春,庆阳市政府启动“原峰山数字孪生工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复原了北周武帝观星台全貌,并在虚拟空间重建了唐代“丝路驿站”模型:胡商在八仙庵前兑换“开元通宝”,粟特乐师在风雨楼演奏箜篌,道童在玉皇阁抄写《道德经》,而这一切,都投影在山脚下新建的5D光影剧场中。当无人机群掠过山巅,组成巨大的“道法自然”四字时,人们忽然读懂:原峰山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淌着汉唐血脉、呼吸着现代文明的生命体。
夜幕降临时,原峰山化作一部摊开的立体史书。八仙崖的北斗七星灯阵渐次亮起,照亮了崖壁上明代《丝路商旅图》的残卷——驼队首领腰间的“鱼符”与当代游客的手机,在月光下折射出相似的金属光泽。山脚下,农家乐的WiFi密是“Laozi@771BC”(老子生年),而村口石碑镌刻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赐名“圆峰山”的诏书在熠熠生辉,在诉说写这二千年传奇。
七律.原峰山怀古 上平一东
文/田济儒
云梯悬栈入鸿蒙,玉殿残钟荡晚空。
陶片犹存先夏火,夯痕尚印大秦风。
川原血沃曾生黍,陇坂沙埋旧塞鸿。
扫码碑文寻故事,斜阳正染戍楼红。
《七律·原峰山怀古》解析
(押上平一东韵:蒙、空、风、鸿、红)
一、全篇脉络与主题
本诗以镇原县中原乡原峰山为时空载体,融合史前文明、秦汉边塞、近代烽烟等多元历史切片,通过“云梯悬栈—玉殿残钟—陶片夯痕—川原血沃—扫码碑文”的意象链,展现自然与人文、沧桑与新生交织的史诗感,抒发对文明湮灭与历史回响的深沉叩问。
二、逐联解析
首联:云梯悬栈入鸿蒙,玉殿残钟荡晚空
• 意象构建:
• “云梯悬栈”:以险峻栈道暗喻历史探寻之艰险,呼应原峰山“三面环山、形如麦积”的地理特征,暗示古道曾为丝绸之路险隘。
• “鸿蒙”:既指山巅云雾缭绕之景,又暗合《庄子》“鸿蒙初辟”的混沌意象,喻指历史迷雾。
• “玉殿残钟”:化用古刹玉皇阁、灵官楼等遗存,残钟余响与晚空构成虚实相生的画面,烘托“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苍凉。
• 时空张力:开篇即以“悬栈”的当下体验与“鸿蒙”的史前时空碰撞,奠定全诗纵贯千年的历史纵深。
颔联:陶片犹存先夏火,夯痕尚印大秦风
• 考古意象双关:
• “陶片”:呼应原峰山附近史家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以“先夏火”暗指史前先民制陶的文明火种。
• “夯痕”:化用秦长城“版筑夯土”工艺,原峰山若邻近长城遗迹,则此句可指秦汉边墙遗存,以“大秦风”统摄秦汉军事防御体系。
• 句法对仗:
• “犹存—尚印”:以“犹”“尚”二字强化文明遗存的韧性,与“火”“风”的意象形成冷暖对比,喻示文明传承的炽烈与雄浑。
• “先夏—大秦”:时空跨度达三千年,凸显原峰山作为文明交汇点的特殊性。
颈联:川原血沃曾生黍,陇坂沙埋旧塞鸿
• 历史场景复现:
• “川原血沃”:化用《诗经·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亡国之叹,暗指原峰山周边曾为战场(如汉匈战争、唐蕃对峙),血沃之地今已黍稷离离,形成文明轮回的悖论。
• “陇坂沙埋”:陇坂即陇山,以“沙埋”喻指边塞烽燧、驿站等遗址被黄沙掩埋,与“塞鸿”构成动静对比,塞鸿尚能穿越时空,而旧塞已湮灭无痕。
• 色彩与声韵:
• “血沃—沙埋”:红白二色碰撞,强化视觉冲击;“生黍—旧塞”以生机与死寂并置,凸显历史虚无感。
• “鸿”字押韵:借鸿雁“秋去春回”的意象,暗合“兴亡千古繁华梦”的循环史观。
尾联:扫码碑文寻故事,斜阳正染戍楼红
• 古今对话:
• “扫码碑文”:以现代科技(二维码)介入历史解读,与“残钟”“夯痕”等传统意象形成解构性碰撞,暗喻历史阐释的碎片化与多元性。
• “戍楼红”:化用王昌龄“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边塞意象,斜阳染红戍楼,既呼应首联“晚空”,又以暖色调消解颈联的苍凉,形成“悲而不伤”的审美张力。
• 哲思升华:
• “寻故事”:历史终成“故事”,消解了宏大叙事;
• “斜阳红”:以自然永恒反衬文明短暂,暗合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的终极追问。
三、核心艺术特色
1. 意象对仗的时空折叠:
• 史前陶片—秦汉夯土(颔联)、战场血沃—边塞沙埋(颈联)构成双重时空蒙太奇,强化历史纵深。
2. 感官通感的交织:
• 视觉(云梯、残钟、斜阳)、听觉(残钟荡空)、触觉(夯痕)、味觉(血沃生黍)多维呈现,营造沉浸式历史场域。
3. 解构与重构的辩证:
• 以“扫码”消解传统怀古诗的悲怆,以“斜阳红”重构历史记忆的温暖底色,实现古典题材的现代性转化。
四、历史与现实的互文
• 原峰山的多重身份:
• 地理坐标:黄土高原五指原的食指塬,兼具“麦积”形胜与泾河屏障之利;
• 文明纽带:连接仰韶文化、秦汉边塞、丝路商道、明清古刹,堪称“立体史书”;
• 当代隐喻:扫码碑文象征数字时代对历史记忆的重构,戍楼红霞隐喻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新生可能。
此诗通过“悬栈—残钟—陶片—夯痕—血沃—沙埋—扫码—斜阳”的意象链,将原峰山塑造成一部“可触摸的历史”,在古典诗形中注入现代性反思,堪称咏史怀古诗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田济儒,原名田江,毕业于兰州大学法律系,籍贯甘肃省镇原县,从小喜欢文学,业余作家诗人。在微信公众号上注册济儒诗苑个人博客,写的均是原创作品,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小说,名人访谈,个人杂谈等等。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现居住在古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