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11)——尸居余气
——洛阳白江永撰文
唐·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合著《晋书·宣帝纪》:“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晋)武帝(司马炎)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
魏正始九年(248年)春三月,黄门张当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与曹爽为伎人。爽、晏谓帝疾笃,遂有无君之心,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帝亦潜为之备,爽之徒属亦颇疑帝。会河南尹李胜将莅荆州,来候帝。帝诈疾笃,使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帝不持杯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帝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善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帝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帝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故爽等不复设备。
三国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曹叡二十三岁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然而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36岁,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葬于高平陵。因其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临死时,他儿子曹芳仅八岁。明帝派人急召太尉司马懿回京都洛阳,此时大将军曹爽已在床前。明帝拉住他俩的手,将曹芳托付给他们,让他们辅佐曹芳。明帝死后,曹芳继位,朝政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掌管。起初两人相安无事,但曹爽的亲信常给他出主意,让他排挤司马懿以独揽大权。曹爽妄图专权,便依计行事,奏请皇帝让司马懿改任太傅,太傅地位表面比太尉高,司马懿只好接受。此后,曹爽肆无忌惮地把宫中珍宝偷运到自己家,日夜和亲信饮酒作乐,生活待遇近乎皇帝。
对曹爽的结党专权,司马懿非常不满,但要清除他们,力量还不够。司马懿老谋深算,为麻痹曹爽,就避其锋芒,因此,他暂时忍让,上书给曹芳,说自己年老有病不能上朝,要求退职闲居。此后,他便推病不出,暗地联络心腹,对曹爽的胡作非为不闻不问,暗地里却收集材料、准备应变。策划着一场与曹爽的大搏斗。
司马懿告病回家后,曹爽、何晏等更无所顾忌,遂有了篡位之心。但对告老在家的司马懿还是不放心。这时,正好李胜调任荆州刺史,他便让李胜以告别为名进行察看。
有一年,曹爽的亲信李胜到外地做官,去司马懿家辞行。
对李胜的来意,司马懿是很清楚的。于是他假装重病躺在地上,让两个侍女扶起靠着,见到李胜后指嘴表示口渴,侍女端来粥,喂他喝时没咽下去的粥全顺着嘴角流下来。在同李胜说话时,他装成神志不清的样子,故意颠三倒四。李胜说:“今天,我回本州任刺史,特来告辞。”李胜是荆州南阳人,所以称荆州为本州。司马懿说:“我年老久病,死在旦夕。你到并州去,那里靠近胡人,你要多加戒备。”李胜说:“我是回本州,并非并州。”司马懿说:“噢,你是到并州。”李胜只好再说:“我是到荆州。”司马懿才回答说:“我已神志慌乱,没有明白你的话。现在,你到荆州做刺史,可以好好建立功勋了。”说着,指口言渴,侍婢进粥时,他不用手拿,弄得满身粥浆。这一切,李胜都信以为真。他回去把相见的情况向曹爽报告说:“司马公形神已经离散,只剩下一口气,不必再担忧了。”又说:“司马太傅的重病不会好啦,令人怆然。”曹爽听后,满心高兴,就放下对司马懿的戒备之心。
公元 249 年,曹爽等人陪同曹芳去城北祭扫明帝陵墓,司马懿等他们出城后,立即调兵占领武器库,截断曹爽归路,派人迎曹芳回洛阳,并上奏章控告曹爽违背先帝遗命、犯上作乱,请求免去曹爽等人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