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仪
四月中旬,远在他乡的同学晓敏打电话说,假期要来岱崮地貌游玩一番。自岱崮地貌美名在外,每年五一假期,晓敏都拖家带口来岱崮地貌游玩。
说起岱崮地貌,自然就想起有当代徐霞客之称的李存修先生。是他发现了岱崮地貌,让岱崮地貌以美轮美奂的风姿亮相世界。
手头刚好有一本李先生的著书《岱崮地貌发现记》。书的封面上蓝天白云,岱崮地貌发现记这七个褐红色的大字,宛若从中飘来,一座端庄秀丽的崮傲然挺立,蓝天白云下是那么的端庄秀丽、静谧安详,尽显岁月静好。
这本书四十万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如李先生沉甸甸的发现成果。它林林总总近百篇文章,从崮的地理位置、形态及攀爬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形象而详细地描写了第五大地貌近百座崮。书中还配有作者攀爬中拍下的崮及情景图,图文并茂,让读者如临亲历。
这本书2014年出版,十年过后的今天再读,我的心中充满了对李先生的崇敬与感激,仍不觉体味一把李先生当年的行走:从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迈出第一步,就再也没有收住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朝着各式各样的崮的方向,走过了6个地区内近20个县。登过顶的属于完整崮形的76座,若包含那些不完整的不够成熟的崮共100多座,平均每周要爬两座高高的崮形的山。其中的辛苦与付出不言而喻。
此书一篇《崮乡笊篱坪》中,一句“已是‘古来稀’的年龄,但仍是身无定处。行走成了生命的表达形式”道出了李先生的生活常态。的确,行走成了他生命中的热爱。在行走百座崮之前,他几乎走过中国每个省份,并四次徒步大运河,成为“中国走运第一人”并行走了南半球几十多个国家。获得了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中国十大旅游风采人物、中国行走大运河第一人、参与发现建设九寨沟等诸多头衔。
对于李先生行走的报道也纷沓而来:长江周刊刊发《用双腿思考的圣徒——记当代徐霞客李存修》、中国旅游报刊发《李存修:走到不能走的那一天》南方日报刊登《四十年行走天地间》、信息时报刊登其访谈《存在与休行》 南方都市报刊登《李存修:旅行家与作家》,文化周末报也对其进行了专访《行走天地间,诗意写人生——专访李存修》等等。
现在的李先生,在家乡虽不是家喻户晓,但也大名鼎鼎。记得当初得知岱崮地貌的发现者竟是安丘人时,是否家乡人大多都如我般有着淡淡的遗憾:为什么是他发现了岱崮地貌?而不是身处崮乡,每日出门见崮,对崮也有着深深情感的我们?而今,这遗憾早已消失殆尽。深信诚如李存修先生所言,岱崮地貌的发现,并非幸运,是源于他五十年旅行的经历与知识积累。若没有足够的经历与知识的积累,即便身处崮乡与崮时时相对,即便对身旁的崮,熟知如掌纹,也不会发现那些崮是一种地貌,是一种文化符号。若没有他的发现,岱崮地貌是不是还待字闺中?也许那些崮,静默千万年,只等待一个叫李存修的人,而李先生,踏遍千山万水,就是为了打开它们封藏已久的岁月,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有人说,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而对于李先生来说,唯有热爱,方支撑他一路行走。随着对李先生越来越多的了解,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旅行的热爱与激情。他出版的四十多部著作,都是他翻山越岭、涉水乘舟的结晶。无路是山水卷还是人物卷,是对他一路行走的热爱,也是纵情山水的人生感悟。就李先生自己的话说:大山无语,什么都知道。流水和鸣,它也在表达自己,我在行走中观察世界,在于山水的对话中感悟人生。
李先生众多的著作中,我喜欢《万水千山走遍》《行走天地间》《昔日后花园》,特别喜欢《李存修文集—山水卷》,尤喜它的封面设计:一个身背行囊的旅者,站于山巅向远处眺望,远处辽阔深远,近处风起云涌。这似乎是李先生行走中的一个缩影。古人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李先生也说人的一生如同一次深度的旅行。他说“每次旅行,就是生命的一个章节,一朵长河奔逐的浪花,这些无声的章节与有形的浪花,构成了人的一生。”而回望李先生一路翻山越岭、涉水乘舟,唯有热爱,方使他一路行走,纵情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