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中秋 · 故乡 · 月亮
文/胡杨
每个人大体都有一样的感觉,每到中秋时节,往往都会把中秋、故乡、月亮这三个有着密切关联的词组串起来,用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白。仰望皎洁的月亮,特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常有感而发,挥毫泼墨把酒问天,将世间的那些尘封往事,人间泠暖、悲欢离合酣畅淋漓地流于笔端。写出那些望月怀人的千古诗句。
孤高自傲的酒仙诗圣李白,嘴说“行路难”。可他天天在走不曾停步,他越走离故乡越远,有月亮相伴就够了,吟诗行游是他人生主调。直至走到他生命的尽头。他把茫茫星空的月亮和水如平静中的倒影作为挚友如影随形,伴他走完了一生。明月就是他的故乡。每逢月圆时,置身于他乡别处,踯躅于长安街头,仕途的不顺思乡的伤感只能对着月亮说。要不他怎能写出传世千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呢。在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又怎能不让他频频举杯邀月,醉卧长安呢。他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永恒的月亮与人间的事故变迁,巧妙联想在一起浑然一体。诗人常常对月亮情有独钟,也是月亮能激发他们的情感,有月亮的相伴才能排遣他们游离他乡的孤寂落寞之感。难怪魏连生老兄说:“李白的挚友是月亮”。他与月相约,借酒抒怀,以诗会友,使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精神构架。唐时的酒仙诗圣们往往借着风清月圆时觥筹交错狂饮对诗。在天高月朗的中秋时节,圆月当空柳影婆娑诗友小聚,对酒当歌,猜拳行令,谈星说月。贺知章开杯吟道“一轮明月照金樽”、王之焕随附“金樽湛酒月满轮”、杜甫“圆月跌落金樽内”,最后李白曰:“手捧金樽带月吞”。每人一句,句句有酒,杯杯有月,酒月合一妙不可言。可见月亮能给这些行吟万里的流浪者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快感。也能让那些被昏君佞臣罢黜的贤达能人有家难回望月心寒。
欲逃昭关的伍子胥,眼望窗前一轮明月,怀乡思父泪洒白须,一腔愤怒只能对着月亮说,把月亮作为倾诉内心复杂情绪的对象,更加坚定了他不杀平王心不甘的决心。
软禁匈奴的苏武,独身一人在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原牧羊十九年。每当十五月圆时,他那思乡归汉的心情不还是对着月亮说吗?
落榜归乡的后唐诗人张继,带着对浊世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伤感,夜到姑苏城外茕茕孑立在江边,看到江枫渔火 ,冷月西沉,闻到凄凉的乌啼和寒山寺内的催人钟声,给这位行者更加增强了几分失落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
中秋时节,人们举头望月紧接着就联想到故乡。古人如此,今人也是一样。晴空月朗的夜晚,老奶奶给孩子们讲述着不知传颂多少年月宫里的故事。那吴刚嫦娥,玉兔金蟾,桂花美酒和牛郎织女动人的团员故事,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引发人们对尘世间痴爱情仇悲欢离合和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和向往。
当人们听到台湾女作家三毛写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流浪、流浪”……让多少人不为之动容。虽然没有提到月亮,但说到我的故乡在远方就足够了。猜想他没看到月亮 怎会想起故乡呢?就是在她自杀身亡后留下遗书,将躯体埋在有日月潭的台湾,将遗物埋在了有月牙湖的敦煌。她象月宫的嫦娥随着月圆时飘海过洋往返两岸,夜夜地注视着她的两个故乡。
当看到大陆女作家萧红的散文《中秋节》给读者留下不灭的印象。饥饿和寒冷总是和她连在一起。在那风云乱世的年月里,漂泊在外的萧红,过不起中秋节到朋友家吃块象征着团圆的月饼,在这个凄凉悲秋的夜晚她能不望着圆月思念那个给她带来心灵创伤的故乡吗?在年仅31岁的 她伴着最后一次的月出月落怀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带着寒冷和饥饿客死他乡。
移居海外的女作家,张爱玲,她的作品《金锁记》被改编电视剧《昨天的月亮》为名搬上屏幕,1995年的中秋节前夕在洛杉矶悄然离去。她死后遗嘱将骨灰撒向荒野,回归大地。想必是她也同样在回归大地的时候想着昨天的月亮,想着远离的故乡。这三位中国近代的才女思出一辙,一个话中秋、一个唱故乡、一个说月亮,直至陪伴她们走到人生的终结。
古今的侠士文人,漂泊在外的行者游子,镇守边关的三军将士,身居高位的官员达人,远离家乡的平民百姓,不还是每当中秋月圆时无不回望边关的冷月和遥远的故乡吗?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那么十五月圆的时候更是思亲恋乡的时候。万家团圆的中秋夜,冰轮当空,繁星点点,月亮在天上,故乡在地上,亲人在这边,游子在那边。两地共赏一轮月,待到中秋再团圆。
王长顺:笔名:胡杨。吉林省双辽市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双辽市文联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分别获各级相关部门的奖励。也曾获本市“五个一"精品工程奖。2021年在全国抗疫作品大赛中,散文诗获巜不朽的雕像》获全国大赛一等奖。同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作品大赛中巜东方升起的红日》,获第八届中外诗歌散文诗大赛一等奖。同年,在庆祝建国七十二周年,散文诗《红旗颂》获全国"三亚杯"文学大赛金奖。在2023年全国诗词大赛中获一等奖。著有文集《散谈杂说》诗集《案头歌咏》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