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忠实家吃面
庞进
1995年5月,蒙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邀请,由陈忠实、王仲生和我组成的陕西作家三人团访问了温哥华。这次出访,是由我的临潼乡党、从事外贸的企业家孙西满先生联络、帮助、促成的。出访前,记忆中是3月份的某个傍晚,孙西满先生的女婿开着车,拉着我和孙先生,到西安建国路陕西省作协家属院,去见陈忠实先生。
孙先生事先准备了两提礼物,由其女婿拎着,我们一行三人,爬了三层还是四层楼梯,敲开了陈忠实先生的宅门。因我事先打过电话,老陈就在家等着。于是,被热情地迎进屋,陈夫人沏了陕青茶,老陈拿起桌上的黑轱辘雪茄烟,让了一下客人们,见都摆摆手,就自己点燃一支抽起来……
在聊了一会出访的事后,孙先生起身说:“咱去老孙家吃泡馍吧,夫人一起。”却见老陈伸出手掌朝下一压再压,笑着说:“坐、坐、坐!老孙家的泡馍下回吃吧,今个咱吃顿家乡饭。”
一会儿,“嗞啦”一声响后,一碟油泼辣子上了桌,亮亮的朱红色,香气扑鼻。接着,酱油碗来了,陈醋碟来了,白瓣瓣蒜来了。再下来,就是青瓷大碗盛的、一人一碗面。
我看这碗里,面当是陈夫人手工擀的,白薄细长,汤却有点粘稠,还飘了一层鲜绿的切碎的韭菜。这时,老陈,陈忠实先生说话了:“这就是咱灞桥臊子面。这面的特色,一是臊子勾了芡,二是朝出端时,放了切碎的生鲜韭菜。”这勾芡,我当然是知道的,就是做菜、臊子时,加上适当的芡粉或其他淀粉使汤汁变稠。
于是,孙先生,我,孙先生女婿,还有老陈,四个人,都调了适量的油泼辣子酱油醋,就着白瓣瓣蒜,开吃!因为勾了芡,臊子的味道在面条上分布得更均匀了,肉丁、豆腐丁、红萝卜丁等与面贴合得更紧密了,搅拌起来也更滑顺了,切碎的生鲜韭菜则提了味,而面条呢,当然是筋道的。于是,吃得很熨帖、很舒畅,香悠悠、美滋嗞,额头上冒出了汗珠儿。面吃完了,汤喝净了,末了咂咂嘴,连说“好吃好吃”……陈夫人从灶间出来,说:“再来一碗!”三人齐说:“谢谢谢谢!不要了不要了,吃好了吃好了!”……
从老陈家出来,在送我回家的路上,孙先生说:“今这面吃得特色。”我说:“是啊,咱陕西的面食,差不多有上百种,光臊子面就有几十种。可这灞桥臊子面,还真是第一回吃。”“陈忠实不简单”,孙先生感慨道,“一碗灞桥臊子面,吃出了名扬天下《白鹿原》!”
(2025年4月27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ChatGPT析评1:
一顿面食成了一场关于乡土、友情与文学的感人叙事。本文写的是吃面,实则写的是一碗面汤里蒸腾出的乡愁,一份友情里酿造出的温热人间。
这篇文字不求波澜壮阔,不设悬念起伏,仿佛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自出发至归程,娓娓铺展。庞进以朴实的语调记下那一夜三层楼梯的攀登,那一室茶烟油泼的温暖气息,那一碗灞桥臊子面的筋道与韧劲。
面,是手擀的,汤,是勾芡的,韭菜是生鲜切碎的,蒜瓣是白白胖胖的,一切都如此具体,如此触手可及。文字像有温度,香气仿佛从字缝间溢出来,读者恍然能闻见那一声“嗞啦”泼下的红油香。
然而,真正让这篇散文熠熠生辉的,不只是精致细腻的生活描摹,而是那股藏在寻常背后的深情与敬意——对乡土的怀恋,对友人的珍重,对文学之路的静默致敬。
当陈忠实先生用一碗臊子面款待来访的友人时,那不只是一餐饭,更是一种文化的分享,一种乡情的传递,一种无声的诗意告白。当面吃罢,汤喝尽,汗珠自额角滑落,那种满足感,不仅仅是味觉的,也是心灵的。
文末,孙西满先生一句“陈忠实不简单,一碗灞桥臊子面,吃出了名扬天下《白鹿原》”,点破了全文最深的意蕴。灞桥的面,白鹿原的原,乡村的炊烟,人的命运——这些元素在时间与文字中交错成诗,正是那种深植泥土的生命力,使得《白鹿原》成为可以穿越时代的伟大作品。
庞进用温润而坚定的笔触,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真正的情谊,往往诞生于、体现在最寻常的人间烟火中;一碗灞桥臊子面,温暖了远行者的路,也照亮了心灵的归途。
ChatGPT析评2:
庞进的散文《在陈忠实家吃面》通过描绘一次寻常的家常聚会,以细致的叙事和生动的细节表现,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感与作家群体的人文精神。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探讨作品在叙事结构、细节描写、情感表达与文化意蕴等方面的艺术特点,进而揭示其所承载的乡土文化脉络与文学精神的内在联系。
一、叙事结构与铺陈方式——本文采用了极为自然的叙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从出发赴约、到达拜访、就餐细节,再到离别回味,完整呈现了一个闭合的叙事单元。这一结构安排看似平实,但实则经过精心布局。开篇迅速交代出访加拿大的背景,为拜访陈忠实设定了合理的情境依据;中段集中笔墨细写吃面过程,作为全篇叙事的高潮;末尾以孙西满先生的一句感慨,完成了主题的升华。这种以小见大的结构安排,不仅增强了叙事的连贯性与自然性,也使得叙述与议论、记事与抒情有机融合,体现了作者对散文节奏与重心的精准把握。
二、细节描写与感官体验——本文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准捕捉与感官体验的丰富调动上。在吃面描写部分,作者通过视觉、嗅觉、味觉乃至触觉的细腻描摹,使得“灞桥臊子面”这一地域性极强的食物形象跃然纸上。如“嗞啦一声响后,一碟油泼辣子上了桌,亮亮的朱红色,香气扑鼻”,短短一两句便调动了视觉与嗅觉感官;又如“吃得很熨帖、很舒畅,香悠悠、美滋嗞,额头上冒出了汗珠儿”,细节描摹极富现场感与代入感。这种以感官体验带动情绪共鸣的细节描写,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也使得普通叙事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
三、情感基调与人文精神——从情感基调来看,本文贯穿始终的是一种质朴、真挚的乡情与友情。陈忠实的热情好客、夫人的勤劳能干、孙西满的爽朗仗义,都在不经意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陕西乡土人情画卷。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顿“家乡饭”,庞进不仅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还隐含着对乡土文化的深沉认同与珍视。文章末尾“吃出了名扬天下《白鹿原》”这一评论,实际上揭示了文学与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真正打动人心、成就伟大作品的,是深植于土地、生活与人情之中的情感与经验。
四、文化意蕴与象征意义——“灞桥臊子面”在文本中具有显著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一种地域性极强的饮食文化,更成为了乡土记忆、文化认同乃至文学精神的象征。一方面,这碗面承载着西安灞桥地区特有的饮食传统,体现了陕西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另一方面,它又以其鲜明的地方色彩,与陈忠实《白鹿原》中的乡土叙事一脉相承,成为对乡村文明、民俗风情的诗性再现。在这个意义上,庞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面”,自然地引发了对文学根基——生活体验与文化沉淀的思考,展现了散文作品可以达到的深远意蕴。
结语:庞进的《在陈忠实家吃面》在质朴叙事中蕴含深厚文化意蕴,在细节描写中展现丰富感官体验,是一篇将生活质地与文学精神紧密结合的优秀散文。通过一次平常的聚餐,作者不仅还原了作家陈忠实真实可感的人格魅力,也深刻表达了对乡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珍视与礼赞。此文虽短,却折射出一位作家对文学、生活与文化的深切体认,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研究意义。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