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行记
夏至时节,暑气蒸腾,天津西青区被热浪笼罩。工程间隙,我和三位挚友萌生了前往蓟县盘山避暑的念头。彼时,疫情尚未完全退散,出行略显冷清,却也给这次旅程平添了一份静谧之感。
此行四人,我和少华叔身形富态,均重达两百斤开外,而树民弟与郑大哥身形消瘦,行动矫健。一路上,我们驱车依导航前行,奔赴那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的盘山胜境。盘山虽与太行山有相连之势,却并非太行山的一部分,而是以其独特的风貌傲立于天地之间。
盘山,这座在渤海之滨崛起的秀丽山脉,虽海拔不过千米,却以清幽秀丽的姿态傲立于天地间。其山势婉转,峰峦叠嶂,恰似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清朝乾隆皇帝曾为其题下“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盛赞,足见其景致之绝美。
刚入山麓,绿意渐浓,山林间的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吹散了周身的燥热。道路两旁,古木参天,枝叶交错织成翠绿穹顶,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光影,仿若时光的碎片,静静铺陈在山间。
踏入山间小径。脚下是青石凿铺的台阶,质朴而悠远。两侧山林间,蝉鸣如潮,此起彼伏,像是在欢迎每一位访客。偶尔,草丛间闪过一两只灵动的野兔,它们机敏地穿梭其间,给这静谧的山林添了几分生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此时的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淡雅的山水田园画中,步步皆景,处处含情。
前行途中,溪流潺潺相伴。清泉自山涧石缝涌出,汇聚成溪,在脚边轻吟浅唱。溪水澄澈见底,伸手掬一捧,冰凉透心,暑意顿消。溪畔怪石嶙峋,或如蹲伏巨兽,或似仙人对弈,千姿百态。瀑布也时而出现在眼前,或宽广如银练垂挂,或细长似丝带飘舞,水声轰鸣,水雾弥漫,为山间披上一层缥缈仙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壮观的景象,让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攀至一处高台,我们便迫不及待地环顾四周。山峦连绵,云海翻涌,远处云烟袅袅,近处古木参天。明明山势不高,却因这云遮雾绕,仿若置身仙境。古寺隐匿于山间,飞檐斗拱,金碧辉煌,在绿树掩映下更显庄严肃穆。踏入其中,青烟袅袅,钟声悠扬,那股宁静祥和之气,瞬间涤荡心灵。树民弟走到晨钟暮鼓处,轻轻敲响了几下钟。那钟声悠远,虽不及寒山寺的诗意,却也别有一番惬意。“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古寺的宁静与山林的清幽完美融合,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
郑大哥身形矫健,常攀至高处,折下鲜果,洗净后与众人分享。这些水果经山泉滋养,格外甘甜多汁,一口咬下,清甜果香在舌尖炸开,仿佛是大自然最质朴的馈赠。我和少华叔虽体力不支,却也乐在其中。我们在山石边小憩,望着眼前的美景,拍下照片,录下视频,配上风趣的解说发到快手,与万千网友共赏这山中美景。屏幕前的点赞和评论,也成了旅途中的小小乐趣。
山间广场临近“七一”,红色纪念活动正热火朝天。民间艺人们吹拉弹唱,各展才艺。那笛声悠扬婉转,二胡如泣如诉,还有那激昂的鼓点,汇成一曲山间欢歌。我们沉浸其中,感受着浓厚的节日氛围,也融入其中,与艺人们合影留念,定格这份欢乐祥和。照片里,张张笑脸如花,背后是青山绿水,是盘山的蓬勃生机,更是我们四人深厚情谊的见证。山色空蒙,青松滴翠,红花照眼,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午后,暑气渐消,山风更甚。可我们才走到半山腰,体力已消耗大半。思忖片刻,我们决定坐索道下山。缆车上,视野愈发开阔。俯瞰脚下的山林,溪流蜿蜒如银带,古寺若隐若现,游人如蚁,方才攀登的艰险瞬间化为乌有。不过六分钟,便从山巅回到山脚。回想起方才攀登的艰辛,只觉岁月静好,盘山之美尽收眼底。
归途,大雨突降。我们驱车返回西青区,找到一家街边小馆,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畅谈今日的所见所感。窗外,雨点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仿佛在为我们的聚会伴奏。我们笑着分享山间的趣事:溪边的浣果、瀑布前的高呼、古寺中的默祷,还有红色广场上的欢声笑语。此刻,我们不仅在分享旅程,更在讲述那些独属于我们的故事,而盘山,就是那最好的背景板,记录下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片段。
盘山之美,美在自然。它虽无高耸险峰,却有潺潺溪流、郁郁山林、飞瀑古寺,山水灵秀、草木繁茂与人文厚重在此完美交融,堪称京津明珠。
盘山之美,美在历史。乾隆帝“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赞句道出其独特魅力,古寺的晨钟暮鼓也承载着悠悠岁月。它历经风雨,见证往昔繁华与今日胜景交织,让人感受岁月沉淀。
盘山之美,美在意境。行于山间,似入水墨丹青,目之所及皆为景,心之所向皆是情。在这里,能体悟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领略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空灵。它是自然与人文邂逅的诗篇,静待世人品读。
这次盘山之行,于我而言,是一场身心的洗礼。我们四人在山水间漫步,留下欢声笑语,留下珍贵回忆。它让我明白,旅行不在于目的地有多远,而在于沿途的风景和陪伴的人。盘山,以它的秀丽、它的历史、它的意境,深深烙印在我心底。往后余生,每当我忆起这段旅程,盘山的山水、古寺、溪流、花香,还有朋友们的笑颜,都会如潮水般涌来。
朋友,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在这次旅行中,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我们曾在山间小径上互相打趣,曾在溪边争抢鲜果,曾在古寺前讨论钟声的意境,这些点滴瞬间,都将成为我们友谊长河中永不褪色的宝石。
作者简介:
田晓林,笔名紫荆,河北南皮人,1973年出生。199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创作体裁涵盖诗词、散文、现代诗歌、小说等。作品风格多样,其散文细腻入微,诗歌贴近生活且质朴感人,诗词则崇尚性灵学说,注重意境的营造。作品在国家、省、市、县级报刊发表1000多篇,还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文学网站上发表了1600余篇作品,并获奖30多次。已出版《爱在心中》《走走走》《荆花集》《古墨集》《大地放歌》《种豆南山下》《行走的月光》《北雁集》八部个人专著。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诗教中心副主任、南皮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南皮作家学会理事、南皮国学研修会会员、水滴文学社社长、水滴报主编,诗词中国河北站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