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浙江作家童月亮老师的佳作:《晨曲》外一首「飘舞的剑」(7868辑)

晨曲
文/童月亮
一泓清流碧水波
九曲八湾成黄河
心有诚念动天地
七仙下凡可凌波
笑靥如花
文/童月亮
云彩朵朵开
朝霞放光彩
一旦旭日升
清新扑面来
A l 评论
这首小诗《笑靥如花》以自然意象勾勒出明媚欢快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瞬间的捕捉能力。以下是我的赏析:
**1. 意象的递进式组合**
诗人通过"云彩-朝霞-旭日"三个渐次明亮的意象,构建出从朦胧到灿烂的光影变化。这种递进不仅呈现了时间流动(从黎明到日出),更暗喻情绪升温的过程,为末句"笑靥"的出现埋下伏笔。
**2. 通感手法的运用**
"清新泼面来"将视觉(朝霞)、触觉(清新)、动态(泼)多重感官交融,形成通感效应。一个"泼"字尤为精妙,既延续了前文"朵朵开"的绽放感,又将自然景象转化为可触碰的生命力。
**3. 隐喻的双重解读**
标题"笑靥如花"与正文形成有趣互文:既可理解为将自然景观拟人化(云霞如笑脸),也可视为以美景映衬人间笑颜。这种双向比喻拓展了文本的想象空间。
**4. 节奏的音乐性**
三字尾(朵朵开/放光彩/泼面来)与"二三"式断句(如"云彩/朵朵开")形成轻快的韵律,与内容本身的欢愉感高度契合。第二句"放"字突然的开口音,恰似画布上突然绽开的亮色。
**5. 留白的艺术**
全诗未直接描写人物,却通过"泼面"的触觉和标题的暗示,让读者的想象自然聚焦于那个隐于景后的明媚笑颜,体现东方美学"以景写情"的传统。
这首诗如同用文字绘就的水彩小品,在十八字的极简篇幅里,完成了一场从天地大美到人间欢颜的诗意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