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园的岁月守望
文/周丽
“苹果园”,这片曾满载我童年无尽欢乐的乐园,如今却成了爷爷奶奶“永恒的归宿”。每当踏入这片土地,无尽的哀思与眷恋便在我心底翻涌。
我的家乡花园村,毗邻普救寺——那《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因武则天修建的功德园里的花园而得名。花园村,注定是个充满花果与浪漫温馨故事的地方,而“苹果园”,无疑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六十年代,花园村集体种植了七十亩苹果树,并用两人高的土坯墙将其环绕,仅留一道可供大车进出的大门。门边拴着的看门大狗,对每一个进出果园的陌生人都狂吠不止,令人心生畏惧。身为村领导之一的爷爷,带领着十几个村民悉心经营管理着这片“苹果园”,自此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直至今日,“苹果园”的中央仍矗立着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人们称它为“苹果楼”,站在楼上,整个果园尽收眼底。不远处,一座十米高的果窖通风口依然挺立,而另一座仅剩下座基,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倒下的砖头。这些建筑,皆是爷爷在六十年代带领村民们亲手修建。我于70年代出生,爷爷与我家门对门居住,但记忆里,我鲜少吃到村集体的苹果,也极少踏入那属于村集体的苹果园,只因爷爷不许我们占集体的便宜。那时,这七十亩的苹果园,在蒲州镇乃至永济县都声名远扬。每至苹果成熟或逢年过节,永济城及西半县的单位和个人纷纷前来采购各类苹果。果园里人来人往、车出车进、热闹非凡,苹果供不应求。挑拣剩下的,才会装上马车,套上骡马,运往四邻八乡售卖,或用以兑换小麦等粮食。果园内设施完备,有宿舍、厨房、菜园、果窖、马厩等,还配备了饲养员、会计与工具房。爷爷几乎吃住都在果园,距离家虽仅二三里路,可我们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会被大人差遣给爷爷捎话或送东西,偶尔有幸能吃上一两个因轻微果伤而影响售卖的苹果。
80年代初,果园实行承包制,爷爷承包下果园,自负盈亏,我们这才得以自由出入。春暖花开之际,洁白或淡粉色的苹果花一簇簇挂满枝头,如云似雪,沁人心脾,浓郁的花香引得成群的蜜蜂嘤嘤嗡嗡地穿梭在黄色花蕊间,忙碌地采粉酿蜜。星期天,我会去帮爷爷疏苹果花,摘掉多余的花朵,以节省养分,提升苹果品质。暑假的清晨,父母会打发我去果园帮爷爷干活。我背着用蛇皮袋缝制的背包,手握一根两米长、顶端绑着铁丝圈的棍子,去捡拾掉落树下的苹果,这些苹果会批发给果商,用于加工成苹果干、苹果饮料等。果园里苹果品种繁多,有红香蕉、黄香蕉、国光、秦冠、红星、金帅等,它们成熟期不同、口味各异、价格也不尽相同。平日里,我们吃的多是有些小伤的苹果,唯有到了真正采摘之时,树上挂满了红灯笼、绿宝石、小太阳般的各色苹果,爷爷的脸上绽开了花,一筐筐、一篮篮的苹果堆积如山,仿佛永远摘不完、吃不完,这时我们才能尽情挑选最好的苹果,大快朵颐,那是我最开心幸福的时刻。冬天来临,果窖里的苹果成了我们最心心念念的美食。倘若有客商前来购买,我便会趁机跟着去果窖,拿上一颗红彤彤或金灿灿、饱满肥硕的大苹果,咬上一口,咯嘣脆响,香甜脆爽的汁水溢满嘴角,幸福感瞬间爆棚。果园里有两个果窖,长三四十米、宽五六米,里面的苹果依照品种和大小,用席子围成一座座小山。在灯光映照下,苹果晶莹剔透,表面挂着细密的小水珠,宛如被爷爷精心呵护的宝贝,红的似玛瑙,绿的如翡翠,黄的像元宝,个个让人爱不释手、垂涎欲滴。每个果窖可存放六七万吨苹果,还安装有检测仪,由检测员对果窖的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进行指标测量,以确保苹果新鲜储存。逢年过节,爷爷也会让我们带些优质苹果回家。母亲常把黄香蕉或红香蕉苹果放在衣柜里,取出的衣服便满是香甜的苹果味,仿佛喷了高级花露水。这般美好的时光,持续了十几年。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迅猛袭来,各地的苹果树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曾经风光无限的“苹果园”渐渐失去了往昔的辉煌。曾经络绎不绝的客商如今难觅踪影,曾经堆积如山的苹果也只能靠走乡串户勉强售卖,换回的不过是一袋袋小麦……90年代中期,爷爷年事已高,二姑家承包了苹果园。市场上出现了更多更好的品种,红富士苹果成为新宠。爷爷依旧留在苹果园,为二姑家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指导。部分老化的苹果树被换成了新品种,可收入依旧一年不如一年。直到2008年去世前的几年,爷爷才搬回老宅养老。
再后来,苹果园被分块承包,曾经挺拔的苹果树逐渐被桃树、杏树、梨树、柿树、药材、小麦等取代。那曾经熟悉的苹果花香,也已被其他气息所淹没。我伫立在那条熟悉的田间小路上,望着眼前的残垣断壁,心中满是凄凉。那些踮着脚尖采摘花蕾、弯着腰捡拾落果的日子,仿佛还在昨日,却再也无法重现……
爷爷和奶奶被安葬在紧挨着“苹果楼”的一片坟地里。奶奶也曾在爷爷和二姑承包果园期间,在“苹果园”生活了二十多年。她踮着缠裹的小脚,每天颤颤巍巍地在草庵房为十几个人做饭蒸馍,烧的是干苹果树枝,拉的是苹果木风箱,用的是大铁锅,吃的是果园里自种的蔬菜和换回的小麦磨成的面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任劳任怨,最后和爷爷一同搬回老宅,不久后便先后离世,这里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
正值清明祭祀日,我将一束菊花和各种水果蛋糕敬献在他们的墓碑前,依照当地习俗焚烧了“金银元宝、钞票”等纸扎,俗称“烧纸”,以此寄托我深深的怀念与哀思。“苹果园”虽已面目全非,但花园村的子孙后代,将永远称它为“苹果园”。它是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符号,见证着花园村半个多世纪的兴衰变迁。愿爷爷奶奶在“苹果园”的怀抱中,延续他们的爱情故事。愿他们能在这片曾挥洒无数汗水的土地上,闻着苹果花的芬芳,品尝着那熟悉的甘甜,如神仙眷侣般,过着幸福的生活。
2025年4月9日

作者、主播简介:周丽(利君),晋南人,喜欢朗诵音乐舞蹈,偶尔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