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了然一. 变革中的困局与回响:晚 清五十年1861-1911)是中国三千年历史中最具转折意义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清廷在列强环伺与内部溃败的双重危机中,展开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自救。这场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领域,却最终未能挽救王朝的命运,反而加速了满清的崩溃。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成为谌旭彬新作《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的核心议题。
二.历史书写中的“细节解剖者” 谌旭彬
谌旭彬以“微观史学”见长,曾任腾讯历史频道主编,深耕历史叙事十余年。其代表作《秦制两干年》《活在洪武时代》等,均以挖 掘制度逻辑与个体命运的交织而著称。在《大变局》中,他延续了这一风格,从具体事件切入,剖析晚清改革的深层动因与结构性矛盾。
作为资深历史编辑,谌旭彬擅长将学术考据转化为大众可读的叙事,其作品屡次登上豆瓣、三联生活周刊等权威榜单,既具思想深度,又兼具传播力。
三.《大变局》采用独特的“半编年半专题”结构
1.时间纵轴:以1861年洋务运动为起点,至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逐年选取标志性事件(如1865年科技引进争议、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引发的观念冲突等),串联起改进的脉络。
2.专题横切:每章聚焦一项改革专题。如铁路建设阻力、幼童留美计划天折、同文馆课 程争议等,揭示传统制度.惯性对现代化的绞杀。例如,李鸿章推动铁路的尝试屡遭“夺民生计”便利敌军”等罪名打压,折射出保守派与改革派的知鸿沟。 大员奏折、士人书信(如王闿运对郭嵩焘的“圣道规劝”)、政策博弈等微观史料,还原改革背后的权力规则与文化心理。
四. 对历史省思:
为何改革反成王朝掘墓
人?
谌旭彬与读者在分享会中提出,晚清改革的失败根植于两大矛盾:
1.制度优越感的桎 梏:
朝野士大夫深陷“礼义立国"的迷思, 将西方技术斥为“奇技淫巧”,甚至认为“圣道”可教化列强。这种文化自负使改革局限于器物层面,拒绝触及政治体制(大家是不是不陌生讶)。
2.权力内耗与动员缺失:改革派(如李鸿章、曾国藩)与保守派(如言官集团)的争斗,导致政策反复(如留美幼童被监 控、铁路计划搁浅);底层民众未被纳入改革进程,反而因税负加重成为动荡源头。
3.《北大纵横.作者面对面》作者谌旭彬以史为镜,观照当下。“读者面对面”不仅是对《大变局》的深度解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作者与读者面对面探讨。唤醒满清改革的资源错配、利益集团博弈等问题, 为当代读者提供历史镜鉴。正如书中所述:“改革的成败,不仅取决于顶层设计,更在于能否打破认知茧房,实现社会共识的重塑。”
4.对改革的启示:不愚民,愚民后的改革被愚之民将成为改羊的阻力。帅夷长技以制夷,是建立在复仇思维上的改革。低化改革目标,追求外在,没有追求改革的宏观目标,只是一种复仇、复兴的心态的改革势必无法实现改革的初衷,改革进入深水区,小团体利益、阶层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各种冲突。舍弃这些或保留这些,结果不同,改革不是选择,改革无可选。
作者在讲座时。语言深刻,视野宏阔,生动地活化了晚清改革的挣扎与溃败。 这场“误入歧途的变革”,作者以一曲王朝的挽歌为后世关于制度转型、文化认同与现代国家之间矛盾的叩问提出了深度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