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宝玉,男,汉族,1961年12月12日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政工师职称,自考大专学历。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大庆油田作协理事,大庆市大同区作家协会顾问。1977年7月参加工作,1980年2月到大庆葡萄花油田参加新区会战。1983年4月开始文秘写作,1994年发表文学作品,1997年出版个人新闻随笔集《美丽的黑夜》。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作家报》《石油经理人》《北方人》等。
💢 💢 💢
渔歌唱响肇源城
文/吴宝玉
在松花江北岸,有一座因鱼而兴、因渔而名的城市——肇源。这里,是三江交汇的滨江港城,是鱼的天堂,更是渔文化的发源地。肇源的鱼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6500年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民们以鱼为食,用智慧和勤劳书写了属于肇源的渔猎史诗。
肇源的历史,是一部与江水相伴的渔猎史。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小拉哈遗址和青铜时期的白金宝遗址中,就出土了陶网坠等渔猎工具,证明先民们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捕鱼为生。辽代时期,肇源成为皇帝“春捺钵”的巡幸之地,“鱼头宴”成为重要的宫廷活动。到了元明清三朝,肇源更是因出产鳇鱼和“三花五罗十八子”而成为皇室贡鱼的产地。清康熙帝东巡时,也曾对肇源的冷水鱼赞不绝口。
这些历史遗存和文化活动,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肇源的历史长河中,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肇源的鱼文化,不仅仅是对鱼的热爱,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人们,爱吃鱼、会吃鱼,更吃出了独特的文化。每年春季的“开江节”,是肇源人迎接春天的盛大仪式。当松花江的冰层逐渐消融,开江鱼带着一冬的鲜美跃出水面,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角。而到了冬季的“冬捕节”,千米长的渔网从冰面下拉出,大鱼活蹦乱跳,场面壮观。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渔猎文化的传承,更是肇源人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与敬畏。
肇源的鱼宴,更是令人称绝。无论是炖江鱼、熘鱼段,还是鱼籽饭包、鱼汤泡饭,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而“辽代御用全鱼宴”更是被列入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肇源,鱼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四月的肇源,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场以鱼宴争霸赛为龙头的经济文化大戏在这里拉开帷幕。一溜排开的50口锅灶,鲫鱼、鲤鱼、嘎牙鱼、鲶鱼轮番出锅,香气四溢,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人们手捧饭碗,拎着酒水,围坐在锅灶旁,等待着那一口鲜美的鱼汤。
最引人注目的,是标有“源树农场”字样的那口百印大锅。农场的主人李鹏,是一位放弃北京工作的返乡青年。他用百斤鲫鱼熬制的鱼汤,如牛奶般靓丽,鲜美无比。李鹏站在大锅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告诉我,为了熬出这锅鱼汤,他头天晚上就用猪皮熬油提前润滑大锅,只为让鱼汤更加鲜美。他的朋友圈和视频号里,记录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我相信,立足家乡、志向高远的他,一定会在这片土地上大有作为。
在这场鱼宴争霸赛中,动静结合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远处,松花江的波光粼粼,鸥鸟翔集,宁静而祥和。近处,锅灶上的火焰跳跃,人群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老人们则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回忆着过去的岁月。舞台上,歌声悠扬,舞姿翩翩,文艺表演精彩纷呈,春捺钵情景剧演出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这是一场鱼的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肇源,这座因鱼而兴的城市,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它的魅力。
渔歌唱响肇源城,唱出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希望。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今天,肇源正借助鱼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从“开江节”到“冬捕节”,从鱼宴争霸赛到非遗展示,肇源的每一场活动,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肇源的鱼文化,如同一首古老的渔歌,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在松花江畔回响。而肇源人,正是这首歌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鱼文化发扬光大,让这座滨江港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初稿2025年4月26日于肇源鸿瑞宾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