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口同声文/舟自横渡
如果我是壶口
我一定会说
母亲,你杀出重围的血水
找到那片海了吗?
如果我是湖口
我一定会说
母亲,你怀里的屈子还在吗?
可不能让他像江豚一样只留下凭吊
如果我是海口
我一定会说
桥头堡坚守的城郭
是否掺杂了豆腐渣
如果我是汉口
我一定会说
城头首义的汉子
请把手里的旗帜扶正
如果我是喜峰口
我一定会说
大刀上的卷刃
别在神剧里锻打
如果我是昆仑山口
我一定会说
西伯利亚的寒潮
侵袭我们牛羊的祸首
如果我是菜市口
我一定会说啊
你们的馒头蘸够了吗
你们的痨病拖了太久
吴仲友读诗:
《异口同声》是一首充满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批判性的诗歌,通过中国地理关隘的拟人化发声,构建了一幅多维度的民族精神图谱。诗人舟自横渡以"口"为意象枢纽,将壶口的血色突围、湖口的文化传承、海口的建设隐患、汉口的革命记忆、喜峰口的抗战精神、昆仑山口的生态危机、菜市口的国民劣根性串联成震撼人心的蒙太奇。
诗歌形式上采用排比复沓结构,展开一部浓缩的民族精神诊断书。七个"如果我是…口"的假设句式形成强烈的节奏冲击,每个段落犹如历史长河中的漩涡,在"母亲"的呼告中实现时空对话。壶口瀑布的"血水"与湖口屈原的"怀沙"形成悲壮呼应,暗喻民族精神在暴力突围与文化坚守间的撕扯;而海口"豆腐渣"与菜市口"人血馒头"的并置,则尖锐揭露了从物质建设到精神建设的双重溃败。
在修辞策略上,诗人巧妙运用地理名词的符号意义:汉口"扶正旗帜"的呼唤与喜峰口"卷刃大刀"的警示构成刚柔并济的抗战记忆,昆仑山口"寒潮侵袭"的生态隐喻与菜市口"痨病拖沓"的国民性批判形成自然与社会的镜像反射。末尾关于"馒头"的诘问,既是对鲁迅《药》的互文,更是对当代社会精神贫血的痛切指认。
这首诗的震撼力在于其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战场,每个"口"都是民族创伤的结痂处,也是新生的裂变点。当壶口追问归海之路、湖口守护文化基因、汉口校正革命方向时,诗人实际上在召唤一种跨越时空的集体自省——那些被神剧消解的抗战、被寒潮威胁的牧场、被豆腐渣腐蚀的堡垒,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命题:一个民族的自我救赎必须从直面真实的伤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