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大观楼长联辨误
陈怀志
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时任云南巡抚王继文主持修建三层方楼一座,登楼远眺,极目所及,海阔天空,烟波浩渺,湖光山色,真可谓洋洋大观,遂取名大观楼。同时建成华严阁、涌月亭、催耕馆、观稼堂等建筑群,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并写下许多联额、名作。其中孙髯翁所撰一百八十字长联,有“古今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长联始祖”等美誉,使大观楼闻名海内,是“滇人善联”的代表作之一。清咸丰七年(1857年),大观楼焚于兵火。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历时三年竣工,此即现今所见的大观楼及附属的建筑群。
长联作者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自号“蛟台老人”。清乾隆时寒士,祖籍陕西三原,寄籍昆明,能诗善画,博学多识,藐视科举,终生不仕,过着清贫的布衣生活,晚年穷困潦倒,居昆明螺峰山圆通寺咒蛟台卜易为生,死后葬于弥勒县西郊新瓦房村。
大观楼长联初刻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为昆明名士陆树堂草书。清光绪十四年(1888),在云南总督岑毓英主持下,由剑川白族学者赵藩楷书。现悬于大观楼的长联,是1999年为迎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而将原木制改为纯铜制作,长3.75米,弧宽0.45米,重达200千克,蓝底金字,字体显得更加遒劲而圆润,致使长联成为全国制联之最,仍为赵藩笔迹。
大观楼长联名播四海,但其中也有一些字句颇存争议。现撰此文,以期存史,并求教于方家。
一、“万顷晴沙”还是“万顷晴莎”
道光年间(1821-1850)成书的《昆明县志》卷八《杂志》十二页八行载有大观楼长联,仍作“万顷晴莎”。到底是“沙”还是“莎”?笔者试作如下分析。
有关资料载,莎,为莎草,从前在滇池边有大面积分布,至今在昆明及云南许多地区都有天然连片生长的莎草。长联中“四围香稻,万顷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四个并列句,描写的是在大观楼可以观赏到的不同季节的风光,都是最能代表不同季节的特色植物景观,也较符合当时滇池的生态环境原貌。若将“沙”夹于“稻”“荷”“柳”中,就显得极为别扭,不和谐。再者,滇池为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沿岸并无可观之天然沙滩,更何况“万顷”?孙髯翁不但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学者,治学严谨,才气横溢,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此外,清道光《昆明县志》与陆树堂书丹的长联,虽然都在道光年间,但《昆明县志》作为官方认定的地方史志,经过长年修撰和认真审定,应该更严谨可信。至于赵藩于光绪十四年(1888)书丹的长联,因年代较晚,在此无须比较。
二、“移山心力”还是“移山气力”
刻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两番秋雨庵随笔》一书,亦载有大观楼长联,今联中“费尽移山心力”一句,仍为“费尽移山气力”,该书成书时间,比赵藩书写“费尽移山心力”,要早51年,应该更近原作。
众所周知,在楹联创作中,“不规则重字”是大忌之一,这已是古今制联高手的共识。现悬的大观楼长联,下联的“注到心头”“费尽移山心力”两句中,出现两个“心”字,但上联的相同位置“奔来眼底”“选胜登临”两句,对应位置却是“眼”“登”二字,是两个不相同的字,故“心头”与“心力”,就是“不规则重字”,犯了楹联之大忌。试想,以诗词、楹联传世的孙髯翁,会犯这样的错误吗?显然可以断言,《两番秋雨庵随笔》所载“费尽移山气力”是正确的。后人将“气力”改为“心力”,大概是认为后者比前者更响亮,或为“笔误”。
以上两字之误,楹联界多有指评。当代联家顾平旦、常江、余德泉、刘难方等不少人都认为,今后书写大观楼长联,应恢复其历史原貌,以“晴莎”取代“晴沙”,以“气力”更换“心力”,但对现今所悬挂于大观楼的长联,则不予改动为宜,因为它毕竟也是历史遗存。此意见极为中肯,可谓治学严谨、有错必纠、尊重历史。
三、“尽”与“侭”
另外,要辨清“费尽移山气力”与“侭珠帘画栋”中“尽”与“侭”的区别。尽,读“进”音,为去声,竭力之意;侭,读“仅”音,为上声,意为侭管,纵然等。这两个字现已简化为“尽”,但书写时要区别清楚,若用繁体字书写,应写“盡”和“儘”,若使用简化字书写,则写“尽”和“侭”。
至于联中的“莫辜负”,陆树堂书作“辜负”,赵藩书作“孤负”,都没有错。《说文·子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孤,假借又为辜。”《辞海》“孤”字条下,义项④解释:通“辜”。诗曰:
浏览大观楼,名联最醒眸。
吾侪能辨误,至善又何愁。
附恢复历史原貌后的昆明大观楼长联(简体字):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侭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艺术简历陈怀志 1945年2月生于云南石屏。迄今在全国300余种报纸、杂志、书籍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明代王廷表传奇》、古籍评赏《杨升庵王钝庵双百梅花诗鉴赏》、小说选集《清河缘》、130首诗词入编《诗书画三人行》,待出版散文集《文心琢玉》、诗词集《倾听天籁》。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