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脑袋不用要生锈”,这句老辈人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是经常挂在我嘴边的口头禅。每每与“臭味相投”的几位“爬格码字”的老文友,在一起“围炉夜话”和“把酒邀明月”时,我都用他来作为他们质问我“七老八十了还爬格码字,找累啊”的最好回答。不管他们或是惊讶或是难以言状的眼神及表情,我始终痴心不改,依然我行我素,因为我坚信“笔耕益脑且长寿”。
“笔耕益脑且长寿”,这里边可是有道理的哟。世间万物,都讲究个循序渐进,熟能生巧这样一个过程,他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辈就告诫我们:“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样浅而易懂的道理。明示我们长流的水是不会变质腐臭的,而经常转动的门轴也不会被蛀虫咬坏。这条蕴含了深刻的生命的哲理,同样也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只有经常运动思维,才能使大脑保持敏捷和旺盛的精力。如此,我们这些咬文嚼字的老雕虫们,怎么会不知道呢?所以在这几十年爬格码字的生涯里,“摸打滚爬”的岁月里,我始终认为脑子不用要生锈这个道理,对于已经成为闲云野鹤的我们这些人来说,可得要牢牢记住的哟。当然,坚信“笔耕益脑且长寿”,大家伙儿一定会打趣我是“痴人说梦”,说我信口开河“信马由缰”,可是一些大师名家们的话可不能不听的哟。他们告诉我们,脑袋不是不用就可以保证大脑健康,而是脑袋越用越灵光。读书做文章的人都应该这样去做的。一位大师这样说:“活的健康长寿的,一是基因好,二是心情好,三是有几个好习惯,更重要的就是勤用脑。”还有位语言学家,用自己切身体会告诉我们,脑袋越用越灵光。他在年轻的时候不怎么写文章,到了老的时候才开始写东西。结果一发而不可收,越写越有心得,越写越有收获。老了老了,居然还写出很多篇精妙之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的体会就是,要一直写个不停,直到写不动为止,因此他高寿112岁。
捣鼓了大半辈子的文字,可谓苦辣酸甜尽在其中。文章甘苦味的体会至今仍然萦绕于心,使我引以为傲的不是几十年来,我在报刊杂志发布的文章不计其数;也不是在全国范围内荣获散文一等奖二等奖等这些抛头露面的事,更不是出本《杂拌集》挤进著书论断行列这样的虚名。真正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脑袋瓜子越用越灵光,平时里与他人交谈时,脑子不仅不糊涂,而且接人待物的语气不卑不亢,用词恰如其分。特别是每当我坐在电脑前,一篇文章的题目刚刚打好,下面的谋篇布局应运而生,压根儿不让我费什么事,至于字里行间的遣词造句,名家大师诗句的应用是得心应手。仿佛身边就是一条各种词语交汇的闪光的河流,随手这么一抓就是一大把恰如其分的句子和典故。只听见电脑键盘“啪啪啪”的一个劲的、清脆的响着。不多时,洋洋洒洒的一篇接地气、聚人气的美文就一挥而就。让人欣喜之余,禁不住地开怀大笑·····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脑袋不用要生锈”,这句老辈人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诸君信否?反正,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