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脊梁
作者:曹干云
峰火抗日向楼兰
挥戈破阵唱凯还
弃剑西学博士后
梨芳世纪静修禅
2025.4.24于鹏城
……………………………………
附文武泰斗世纪顽童任兄剑老大作:
赠干仁君
仼剑
负笈离家后,
乡思绕麓山。
奔波异乡地,
漂泊故园间。
游子愁长在,
知音忆未闲。
时光虽老去,
仍待少年还。
乙已岁暮春月于星城
【每诗一评】湖湘精神的双重书写,从历史烽火到文化乡愁——曹干云与任剑诗作中的湖湘脊梁意象:曹干云《峰火抗日向楼兰》:历史烽火与时代转型的交响,首句“峰火抗日向楼兰”以“楼兰”这一边塞意象暗喻湖湘儿女在抗日战场上的勇毅。结合历史背景,湖湘地区是抗战重要战场,如长沙会战中军民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寇(如胡春华营战至最后一人的笔架山战役),方志敏北上抗日的壮烈诗篇亦彰显湘赣革命者的家国情怀。诗中“挥戈破阵”呼应了这一时期“八千将士战激昂”的群像,而“唱凯还”则隐喻湖湘精神在胜利中的升华。后两句“弃剑西学博士后,梨芳世纪静修禅”展现湖湘脊梁的现代转型。这既是对近代湘人“经世致用”传统的延续(如毛泽东、蔡和森等湖湘学子以学问救国),也暗合当代知识分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使命。可视为对湖湘精神代际传承的呼应,而“静修禅”则暗示在和平年代,湖湘文化从激烈抗争转向内省与创新。
任剑《赠干仁君》则是乡愁叙事与生命韧性的互文,诗中以“乡思绕麓山”“漂泊故园间”构建时空交错的乡愁。麓山(岳麓山)作为湖湘文化地标,承载着楚辞遗韵与书院精神(如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传统)。乙未年长沙文夕大火的惨痛记忆,更让“故园”成为历史创伤与文化重建的双重符号。“时光虽老去,仍待少年还”与曹诗形成对话,既是对湖湘英烈“清贫千古颂”(方志敏词)的致敬,也呼应了抗日英烈“甘洒热血沃中华”的永恒青春,长沙军民的浴血奋战,恰是这种“少年心性”在历史长河中的具象化。
抗日烽火(曹诗)与故园沧桑(任诗)共同构建湖湘大地“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集体记忆。任诗中“知音忆未闲”与曹诗“梨芳世纪”形成对“不朽”的追问,具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生命观。两诗均指向“实现中国梦”的当代命题,将湖湘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以“湖湘脊梁”为轴心,交织战争史诗与文化乡愁,既是对历史书写的诗意呼应,亦为全球化时代提供了地域精神的世界性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