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韵长沙
作者:曹干云
湘水浪碧见梨花
楚风润翠尽国家
岳麓书香思霸客
中华壮志看长沙
2025.4.24于鹏城
……………………………………
附文武泰斗世纪顽童任兄剑老大作:
长沙寂雨
任剑
卑湿长沙地,
偏多井底蛙。
望天才一片,
自命竟无加。
不服周仪礼,
尤矜楚物华。
少陵忠愤在,
诗意好咨嗟。
乙已暮春
……………………………………
附赖院长大医兴荣兄大作:
湘韵,和任剑.干云兄长
(赖兴荣)
启蒙开悟维新宗,
湘楚而今多豪雄。
齐家治国学伯涵,
搏流击水看泽东。
明月难留船山客,
丹青不舍白石翁。
壮哉爱晚书声琅,
巍乎南岳多灵秀。
2025年4月24日,于楚雄州南华县城
(注:伯涵、船山、白石分别指曾国藩、王船山、齐白石)
【每诗一评】此组诗作堪称湖湘文化的“精神地图”,既承载历史重量,又指向未来可能。其历史维度:激活屈原的孤绝、贾谊的悲悯、王船山的哲思。其现实意义:以“井底蛙”“维新宗”等隐喻,呼吁重拾湖湘文化的批判性与创造性。其诗学创新:融合曹诗的凝练、任诗的讽喻、赖诗的史诗性可圈可点。
曹干云的《湘韵长沙》以“湘水浪碧”“楚风润翠”开篇,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并置,呼应了张九龄《初入湘中有喜》“枫作岸,橘为洲”的山水意象,诗中“岳麓书香思霸客”暗喻岳麓书院孕育的英杰(如毛泽东、曾国藩),与任剑《长沙寂雨》“少陵忠愤在”形成历史呼应,共同指向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赖兴荣的和诗进一步以“湘楚豪雄”为纲,列举曾国藩(伯涵)、毛泽东(泽东)、王船山、齐白石(白石)等代表人物,构建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湖湘精神谱系。
曹诗“中华壮志看长沙”化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任诗“不服周仪礼”暗引楚文化对中原礼制的反抗,呼应了屈原“修路幽蔽,道远忽兮”的独立精神,将历史抗争投射于当代地域性格的解读;赖诗“明月难留船山客”以王船山的孤高喻指湖湘学派的思辨传统,与“儒、佛、道一体”的文化包容形成对比,凸显湖湘文人“求道安心”的多元精神追求。任诗“井底蛙”与“望天才一片”的讽刺性对比,揭示地域文化中的历史孤独。
曹诗“楚风润翠尽国家”以“润翠”二字浓缩湖湘生态与家国情怀,具有“诗意传承”的浪漫表达。赖诗“巍乎南岳多灵秀”则以短句勾勒岳麓山的文化高度,任诗“卑湿长沙地”的自我解嘲,与曹诗“中华壮志看长沙”的昂扬形成张力,映射湖湘文化中“悲情与豪迈并存”的特质。此与贾谊故居的“凄凉”和毛泽东词“指点江山”的激越一脉相承。赖诗以齐白石“丹青不舍”喻艺术坚守,曾国藩“齐家治国”喻经世理想,王船山“明月难留”喻思想独立,与禹王碑刻“大禹治水”的功业、黄兴“民族复兴”的牺牲共同构成湖湘文人的价值坐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