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问霜寒
作者:曹干云
春秋瀚墨话平凡
烛光映壁任霜寒
岁月无痕情未尽
昆仑壁上路艰难
2025.4.24于鹏城
……………………………………
附文武泰斗世纪顽童任兄剑老大作:
致谢干仁君
任剑
历史洪流畏溯源
谁将岁月抹无痕
春秋读罢忧难尽
板荡吟来泪欲吞
曹公大名垂宇宙
祈留直笔赠昆仑
国朝不纂冤魂志
应是工程太浩繁
……………………………………
附赖院长大医兴荣兄大作:
读史随笔
(赖兴荣)
轩窗掩映照古章,
晨起随览春秋长。
阅尽前贤成和败,
读罢英魂慨且慷。
古往秦月明世路,
今来清风练霓裳。
几番轮回谈笑事,
江畔渔樵解兴亡。
2025 年 4 月 24 日,于楚雄州希丽酒店
【每诗一评】曹干云的《芳问霜寒》以“春秋瀚墨”为引,将历史长河与个人生命交织,通过“烛光映壁任霜寒”的意象,隐喻文人坚守的孤寂与坚韧。“昆仑壁上路艰难”则暗喻历史进程中探索真理的坎坷,呼应任剑诗中“国朝不纂冤魂志”对历史真相的追问。赖兴荣的《读史随笔》进一步以“轩窗掩映照古章”展开对历史的审视,强调“前贤成败”与“兴亡”的永恒话题。
在艺术手法,意象的时空交错方面曹诗中的“霜寒”“昆仑”与赖诗中的“秦月”“清风”形成对照,前者象征肃杀与厚重,后者以清冷意象烘托历史沧桑;以“烛光”自喻,展现文人在寒夜中独守书卷的孤傲。任诗以“板荡吟来泪欲吞”直击历史悲情,与曹诗的“岁月无痕情未尽”形成情感共振,均以“泪”“痕”等具象化语言传递抽象的历史虚无感。曹诗末句“路艰难”与赖诗尾联“江畔渔樵解兴亡”形成闭环,前者提出问题,后者以民间视角作答,赖诗以“阅尽前贤成和败”的旁观者视角,凸显冷峻反思。
三首诗构成“历史追问—文人使命—现实反思”的完整链条,通过古典意象与现代语境的碰撞,展现了文人群体的精神困境与理想坚守。其艺术价值在于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对文明进程的共情,完成了对“岁月”“英雄”“兴亡”的多元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