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开启广府文化大门的钥匙:
【佛山祖庙】
黄纯斌
佛山祖庙,坐落于禅城祖庙路 21 号。它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中原文化南迁的历史见证,更是广府风情与岭南文化的集大成者。
踏入祖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福台。这座清初顺治十五年建成的戏台,歇山顶样式,面宽三开间,进深二开间,分前后台,前台三门敞开,似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戏曲繁华。想当年,这里定是弦歌不辍,粤剧的袅袅清音在空气中回荡,生旦净丑粉墨登场,演绎着人间百态、悲欢离合。那婉转的唱腔、灵动的身段,与台下观众的欢声笑语、击节赞叹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热闹非凡的民俗画卷。“梨园子弟多才俊,粉墨春秋岁月长。”万福台见证了广府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每一寸木质结构都似乎还留存着昔日的乐音。
灵应牌坊,明景泰二年所建,威严耸立,宛如祖庙的忠诚卫士。它三楼三层式的设计,斗拱飞檐,工艺精湛。第一层歇山顶,第二、三层庑殿顶,檐、柱间大量使用斗拱,飞檐叠翠,美不胜收。阳光洒下,牌坊的影子在地上勾勒出岁月的轮廓,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它落成时的盛景,众人簇拥,欢呼雀跃,它是荣耀与神圣的象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岁月流转,牌坊依然挺立,见证着祖庙的变迁,也见证着广府人民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守。
锦香池中,真武大帝原身龟蛇石雕静卧其中,池水墨绿,微波荡漾,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神话传说。那龟蛇相依的造型,蕴含着阴阳相济、天地和谐的哲学思想,是岭南文化中对自然与神灵敬畏之心的体现。
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这些建筑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构成了祖庙的核心建筑群。前殿歇山顶式建筑,正脊的双面陶塑人物瓦脊,檐下的如意斗拱,层层相叠,雄伟壮观;正殿式样为歇山顶,正脊的陶塑人物瓦脊、垂直及线脊神仙走兽,殿内的北帝造像和石雕神案,威严肃穆。它们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心血与智慧,展现出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岭南建筑注重通风防潮、装饰精美,这些特点在祖庙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建筑上的石湾陶塑、砖雕、灰雕、木雕等装饰,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鱼虫、人物形象等,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岭南建筑韵无穷,精雕细琢意万重。”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着广府文化的博大精深。
祖庙内的黄飞鸿纪念馆和叶问堂,更是为这座古老庙宇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武术文化色彩。黄飞鸿的“男儿当自强”,叶问的咏春威名,在这里被铭记、被传颂。馆内陈列的文物和资料,展示着两位武术大师的生平事迹和武术成就,让人对广府武术文化心生敬仰。想象中,两位大师在这里或切磋技艺,或传授弟子,一招一式,刚劲有力,那是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武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武术精神传千古,浩气英风荡岭南。”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广府文化中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祖庙不仅是建筑与文化的瑰宝,更是广府人民心灵的寄托。每逢传统节庆,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里便热闹非凡。元宵节时,祖庙张灯结彩,花灯璀璨,人们穿梭其中,猜灯谜、赏民俗表演,欢声笑语不断;清明节,人们怀着崇敬之心前来祭祖,缅怀先人,香烟袅袅,寄托着无尽的思念与敬意;中秋节,月光洒在祖庙的古建筑上,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人们在此赏月、祈福,共享团圆之乐。祖庙见证了广府人民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他们的美好祈愿,是他们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山祖庙,是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它用建筑、艺术、民俗、信仰等多维度的文化元素,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广府风情画卷。它是岭南文化的一座不朽丰碑,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传承着广府人民的精神血脉,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心灵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升华。
作者简介黄纯斌,男,硕士研究生学历,广东兴宁市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曾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后到深圳特区党政机关工作。曾任深圳市党代表、深圳市人大代表。已出版的专著有:散文集《悠悠芳草心》、报告文学集《火龙》和《慈善故事》、《区域经济与深圳城区商业》、《城市社区管理》。现为深圳市多元收藏协会名誉会长。
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放飞
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个别图片由放飞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