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情颂歌
——读赵德发长篇小说《大海风》
李恒昌

在读者的热切期盼中,赵德发精心创作的长达 45 万字的海洋文学长篇小说《大海风》重磅问世。这部作品因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与艺术品质的精湛,成为其创作历程中又一座巍然屹立的高峰,无愧新时代攀登计划重点作品的殊荣,是奉献给新时代文坛的一部沉甸甸的力作。
《大海风》的故事画卷徐徐铺展于 1906 年至 1937 年那段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艰难历史时期。彼时,古老的中华大地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与肆意侵略下,深陷于积贫积弱的泥沼之中,国家命运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百姓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绝望。在这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无数有担当、有血性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犹如点点繁星在漆黑夜空中闪烁希望之光。他们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伟大征程。有的仁人志士寄希望于温和的改良手段,试图从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寻找民族复兴的曙光;有的热血青年则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的熊熊烈火之中,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以生命为代价换取民族的独立与尊严;还有一些有识之士另辟蹊径,选择了“实业救国”这条布满荆棘与坎坷的艰难道路。晚清状元张謇,便是这众多救国先驱中的杰出代表。他以非凡的智慧、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在实业领域披荆斩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卓著功绩。《大海风》的主人公邢昭衍深受其影响与鼓舞,以张謇为榜样,在黄海之滨那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马蹄所,毅然决然地开启了自己实业救国的漫漫征程。马蹄所,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海防重镇,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长者,默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家族荣耀。邢昭衍的祖先曾是此地的第一任千总,在抵御外敌、守护海防的英勇战斗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家族的爱国基因,也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自此在岁月的长河中薪火相传,为邢昭衍的心灵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坚定信念。
主人公邢昭衍的人生轨迹,宛如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航行的帆船,充满了无端的变数与未知的挑战。青年时期的他,有幸在青岛礼贤书院接受教育,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汲取着智慧的养分,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命运却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对他露出了狰狞的獠牙。一场突如其来、凶猛狂暴的大海风,如恶魔般无情地席卷而来,瞬间摧毁了他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船毁人亡的悲剧如噩梦般降临,迫使他不得不中断学业,怀着满心的悲痛与无奈,投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成为一名以海为生的渔民。但他并未被这残酷的命运击垮,如同悬崖边的青松,在狂风中顽强地挺立着。凭借着钢铁般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在茫茫大海上与风浪顽强搏斗,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艰辛努力,逐渐积累起了一定的资本。他如一位坚毅的航海者,一步步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陆续购置轮船,精心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船队。当日军那罪恶的铁蹄即将踏临青岛这片美丽的土地,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面临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做出了一个英勇无畏、震撼人心的决定——将自己多年来辛辛苦苦购置的多艘轮船,毅然决然地沉入胶州湾航道。那一艘艘轮船,仿佛是他用生命铸就的钢铁长城,以决绝的姿态阻挡着敌舰的入侵。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抵御外敌的防线,以实际行动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一位实业家在国家危亡时刻所应有的担当与牺牲精神。
作者精心勾勒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个性迥异的人物形象。主人公邢昭衍的命运无疑是全书的核心脉络,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珍珠。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他的传奇经历与心路历程,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一位真实的英雄在读者眼前鲜活地舞动。他的妻子梭子和妻妹篣子,宛如两朵盛开在困境中的鲜花,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坚韧与智慧,在家庭与事业的舞台上默默奉献着。她们用细腻的情感和坚定的支持,成为邢昭衍在风雨飘摇的人生道路上坚实的后盾;师妹翟蕙的出现,则如一抹清新的春风,为故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与温情,使整个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此外,还有他的父亲邢泰稔,一位饱经风霜、深明大义的长辈,他的言行举止如同一盏明灯,以自己的品德与智慧影响着邢昭衍的成长与抉择;造船工头邢大斧头和船老大望天晌,他们质朴勤劳、憨厚耿直,是邢昭衍在航运事业上的得力助手。他们那长满老茧的双手,仿佛是与大海搏斗的武器,在波涛中展现着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与坚韧精神。靖先生,这位胸怀壮志的仁人志士,以“先做良医,再做良相”为崇高座右铭,试图凭借自己精湛的医术与深邃的智慧拯救苍生、挽救民族危亡,他的身影在乱世中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希望与正义的光芒;柏道长则宛如一位洞悉世事的智者,在乱世中坚守道统,以深邃的目光和超脱的心境冷静地看待世间的纷扰与变迁,他的存在仿佛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为人们在迷茫中指引着方向。这些人物形象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如同一场精彩绝伦的交响乐,共同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时代画卷。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巧妙地引入了张謇、王献唐、庄陔兰等历史名人,他们犹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明星,在黑暗的时代背景下散发着希望与智慧的光芒,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而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出现更是别具意义,他不仅创办了礼贤书院,聘请众多饱学之士教授儒学经典,还积极投身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事业,将中国与德国的众多经典著作相互翻译。正如他所言:“孔夫子的学说非常伟大,它完全征服了我。”他的努力使得“西风东渐”的同时,也让“东风西渐”,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观全书,字里行间都充盈着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情礼赞,恰似一曲激昂澎湃、动人心弦的颂歌,以浩瀚无垠的海洋为宏大背景,唱响了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强音。
作品深情颂扬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书中人物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尊崇深入骨髓,犹如树根深深扎入大地。邢昭衍在与父亲邢泰稔商议商号名称时,邢昭衍目光坚定,语气决然地说道:“我想好了,叫‘恒记’。因为《易经》里有一句话:‘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此般对《易经》的引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选择,更是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在他们商业决策与人生信念中的深刻指引。靖先生醉醺醺却又豪情满怀地向邢昭衍竖起大拇指,高声吟诵:“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这经典的儒家语句,从他口中响起,不仅是靖先生个人的精神追求与崇高信仰,更如同一面旗帜,体现出儒家思想在书中人物价值观塑造中的核心地位。当邢昭衍面临困境时,齐道长的话语给予他力量与慰藉:“放心吧,天后娘娘早把你们的船样子记在心里了,会保佑你们的!”邢昭衍转脸看向神像,只见妈祖坐在那里,脸上满带慈悲。这一情节生动地反映出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在人们心灵中的寄托与支撑作用,仿佛是一把温暖的保护伞,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与安宁。传统文化亦赋予人物非凡的信念与力量,小周武艺高强,他在甲板上的精彩表演令人惊叹不已:“他快步走到外面,回身向众人拱拱手,而后在甲板上猛跑几步,连翻几个空心跟头,接着打拳,踢腿,让人眼花缭乱。最后,他腾空一跃,跳到船边一个木桩上来了个‘金鸡独立’。码头上有人高声喊好,还有几个外国人也伸出拇指。”邢昭衍深知小周此举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他这样露示一下,能让义兴号安全过夜。”在爱情故事中,文化的韵味与诗意也如涓涓细流般流淌其中。邢昭衍与梭子的互动充满温情与文化底蕴,梭子提及男人可娶多房媳妇时,邢昭衍将她一推,惊讶地看着她。梭子笑言,邢昭衍却想起当年卫礼贤先生抄给他的诗句“我只看清你发际的杏花浅埋”,心中感动,遂将梭子紧紧抱住,低下头去热烈亲她。这一细节将传统文化与爱情的美好融合得恰到好处,进一步彰显出传统文化对情感世界的丰富与升华。
从外国人视角挖掘,理查德·威廉,也就是卫礼贤,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后,瞬间被中国文化那博大精深的魅力深深吸引,仿佛被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所征服,从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在青岛这片充满活力与文化气息的土地上,满怀热情与决心地创办礼贤书院,自任监督,并不遗余力地聘请众多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中国人教授儒学经典。他的夫人同样对中国文化怀着炽热的爱,尤其痴迷于中国诗词那优美的意境与深邃的内涵。二人不仅改用中国名字,还全身心地积极投身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事业,成为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卫礼贤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化使者,大量翻译中国著作,其作品在西方引起了轰动,他曾感慨万分地说道:“咱们老祖宗的那些东西,在他眼里都是珍宝,他迫不及待地要翻译给他的同胞们读,让他们懂得中国人的心灵。”他还精心准备写一本书,书名就叫《中国心灵》。卫礼贤及其夫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传播。
同时,作品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关系,王献唐与卫礼贤的对话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王献唐说:“世界上的文明有多种类型,应该各美其美,相互借鉴。我在工作之余,一方面借中德学社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一方面将中国文化往幽深处开掘,最近在写《公孙龙子悬解》一书。”邢昭衍也若有所思地提及:“老师,说到东西方文化交流,您知不知道从贵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开始传播?”这种对中西方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的展现,反映出当时文化精英们开阔的视野与先进的文化理念。
作品热情歌颂厚德载物的优秀民族品质。水与船作为贯穿全书的两大意象,犹如无声的诉说者,承载着中华民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书中人物坚守做人的“大义”,面对西方弱肉强食的逻辑,邢昭衍如同一棵苍松,傲然挺立,坚守传统美德,不为外界的风雨所动摇。他曾紧握双拳,发誓道:“我要像大爷说的那样悄悄长本事,却不能当八爪鱼,要当个堂堂正正的人,远离宿大仓这样的宵小之辈!”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一记重锤,彰显出他对正直人格的执着追求。在商业经营中,他始终秉持仗义的原则,就连船的名号也与“义”紧密相连。邢大斧头挠了挠头,憨厚地说:“我早就想好了,因为你仗义,就用一个‘义’字;做生意求兴旺,就用一个‘兴’字……”邢昭衍喜孜孜道:“哦,义兴,这名字好!”这简单的对话背后,是他们对“义”的尊崇与坚守。靖先生为了正义,弹劾贪污的小万,当有人要对小万行羞辱之事,他目光坚定地告诉邢昭衍:“咱们海暾人应该有气度,不能有这种小人之举。”邢昭衍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民族大义,他眉头紧皱,制止道:“爹,咱不能卖这玩意儿!这是日本人收了做炮弹、做子弹的。”宿怀玉也满脸豪情地放出豪言:“我决不让马蹄所的铜流向日本!”这些事例无不展现出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正义的高尚品格。
他们关键时刻总是体现难得的“仁义”。望天晌曾满含热泪,感激地对邢昭衍说:“东家,感谢您不嫌弃我这个老瞎汉……”刚说出这一句,双泪齐流。邢大斧头将邢昭衍的肩膀一搂:“望天晌,王老大,你是遇上了好东家,我大孙子仁义!”他们之间的情谊真挚深厚,如同一坛陈酿的美酒,散发着浓浓的醇香,展现出邢昭衍对待手下的仁义之心。书中人物有着明确的价值尺度,小嫩肩曾有过耻辱的过往,但后来他痛改前非,坚定地说:“就是打死我也不背外国鬼子。”心地善良的他们,坚持以德报怨。邢昭衍被宿大仓砸伤,却在关键时刻不计前嫌,救助宿二仓之子。靖先生向邢昭衍一竖大拇指:“仁至义尽。”邢昭衍一笑:“老祖宗不是说过,冤家宜解不宜结嘛。”上船时,邢昭衍处处为他人着想,将方便让给他人。石梁发现邢昭衍和小周合住二等舱,而自己住一等舱,大为感动,非要和邢昭衍换过来不可。邢昭衍摆了摆手,说道:“你是总理派给我的贵客,必须住得舒服一点。”他的这一决定,看似微小,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人性的美好。
他们助人为乐,不惜牺牲自己。梭子为了救治望天晌的眼睛,不惜奉献出自己的奶水。梭子说:“俺娘说的,今天她过来看孩子,听我说了望天晌的事,她说老人家传下一个偏方,奶水可以治眼伤。”篣子为了帮助姐夫,不惜牺牲自己的贞操。“我想帮你。曲大牙要是还不放船,你带人到县上闹,能有好结果吗?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俺姐怎么办?孩子怎么办?正月初二晚上,你叫女戏子到我家住,他就过去调戏人家,叫我撵走了。后来又缠磨我,几次去我家,我都不放门。今晚我豁上了,叫他放船,他答应了……”他们的行为,如同点点繁星,汇聚成璀璨的星空。
他们心怀悲悯,同情弱者。邢昭衍多次救人。小周曾哽咽着道:“少东家,我的命是你给的。年前失水,要不是你拉我一把,我早就喂鱼了。往后你如果还想用我,我在天边也会跑回来帮你!”面对一个可能因饥寒交迫而偷盗的人,邢昭衍心生怜悯:“他想,快过年了,这人可能是饥寒交迫才去偷盗,就说:“这人我认识,家里很穷,我能不能替他赔偿船主,您把他放了?””他还担心卫大人的安危,心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卫礼贤虽然对中国的孔夫子崇拜有加,但他毕竟是德国人,如果留在青岛,能安全吗?他那美丽的夫人,可爱的孩子,会不会受到日本人的伤害?”他们对百姓的命运充满同情,靖先生提及往东北拉客时,邢昭衍深以为然。“靖先生听了眼睛一亮:“不过,你不要把价钱定得太高,薄利多销,利己惠人。往东北拉客,船票也不要定得太贵,他们都是穷人,在老家活不下去,才去闯关东的。”
作品大力赞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邢昭衍的经历,无疑是一部鲜活的自强不息奋斗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出中华民族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他多次经历大风大浪,命运的波澜一次次将他推向绝境,但他宛如一颗顽强的礁石,在狂风巨浪中永不言败。邢昭衍看着前海的方向,眼神坚定,用坚毅的语气道:“她家有两条黄花船就了不得了?我以后置的船比他还多!”梭子在一旁鼓励:“对,咱就要有这个志气!”在他心中,优胜劣汰的海洋竞争法则,更是激发了他的斗志:“中国人必须急起直追!我邢昭衍,今生今世就做这件事情了,我的全部事业,必须浸染在这广阔无边的柔蓝之中了!”他深知,在这列强环伺、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不断努力、壮大自身,才能在海洋这片广阔天地中争得一席之地,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卫礼贤曾问邢昭衍这几年的经历,邢昭衍将家中遭受变故、下海打鱼以及造了一条船的经过娓娓道来。听后,卫礼贤不禁竖起拇指,赞叹道:“好!《易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你正是这么做的。我希望你继续努力,发奋图强,做一个成功的商人!”邢昭衍深受鼓舞,暗下决心,用海暾人的话讲,在心里“发芽子”:“有朝一日买上轮船,一定把这条航线夺到手,不让这些中国船员狐假虎威欺侮同胞。”他把这份激励化作前进的动力,不畏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迈进。无论是海上的狂风暴雨,还是商业竞争中的明争暗斗,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步伐。
他心怀梦想,虽身处马蹄所这一相对偏远之地,却始终心系青岛的礼贤书院,那是他心中的精神灯塔。“再往北望,海边是一个个村庄,村西是一座座山峦。再往东北看,山海相依,渐入空渺。他知道,空渺之中有青岛,有礼贤书院。”他的梦想,似那远方闪烁的灯塔,在茫茫人生之海上为他指引前行的方向。“邢昭衍见状,急忙解释,说他女儿非常渴望在马蹄所建起灯塔,让黑夜里回来的船有奔头——奔头,就是目标。”“我相信,总有一天,马蹄所会有灯塔亮起来,让黑夜回来的船有奔头!”这灯塔,不仅是归船的指引,更是他心中希望与信念的象征。
他们是敢想敢干、敢爱敢恨之人,邢昭衍与梭子相爱后,梭子坚定地说:“你走,得把我带上。”“我今天就出门子,跟着你走!”邢昭衍被她的真情所打动,心想:“我跟梭子已经成了夫妻,怎能把她撇下?在礼贤书院经常听老师讲自由,讲自主,我今天就自主一回!”这种冲破传统束缚、勇敢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精神,与他在事业上的拼搏进取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他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注脚。
作品深情讴歌家国至上的爱国精神。他们拥有良好的血脉传承。马蹄所,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海防要地,本身就是一部抗击外敌的英雄史诗。邢氏家族在此地的血脉传承中,深深烙印着爱国的基因。六百年前,老邢家人便在东湖南奋勇抗击倭寇,邢昭衍的祖辈邢千总,更是一位名垂青史的抗倭英雄,他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家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邢氏子孙。邢昭衍每当经过邢家祖林旁边到北门,望着邢千总那高高的坟墓,脑海中浮现出先辈挥舞大刀斩杀倭寇的壮烈场景,心中便涌起无尽的羞愧:“与始祖相比,我真是个窝囊废呀!”“老祖宗当年血战海疆,我身为他的后人却不敢见血,怎么能退化成这样,活脱脱一个不肖子孙!”而家族的爱国精神并未在他这一代断层,下一代也自觉地传承着这一伟大精神。邢为海,这个年轻而热血的少年,突然开口道:“老祖跟我说话了。”邢昭衍和几个堂兄弟都大为吃惊,看着他问,老祖说什么了。邢为海用大人那样的语气说:“甭跟你爷爷你爹他们那样,打鱼的打鱼,做生意的做生意。要当个真正的爷们,顶天立地,保家卫国!”邢昭衍激动地抱住虽然只有十五岁却仿佛一夜长大的儿子,泪流满面。他将儿子往身边一搂,沉默片刻后,对他、也像是对老祖说:“老祖说得对,是个爷们,就应当顶天立地,保家卫国。”
书中人物虽身为平民,却时刻怀揣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他们宛如时代的观察者与思考者,对国家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与深切的关怀。他们深知战乱之祸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邢先生,你的风船没了,是因为天降横祸;轮船没了,是因为国运不济。”陈务铖无奈地叹息:“整个黄海、东海,都有日本军舰来往,哪里也不安全。”翟良曾向邢昭衍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在等待时机。反正我不想当一辈子教员。”邢昭衍曾感叹:老乡们本来安土重迁,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背乡离井。一年一年,一船一船,去东北的有多少人了,却还是前赴后继,似乎永远也拉不尽!这个人口大迁徙,何日终了?中国人的苦难,何日终结?
主人公邢昭衍的追求,其核心便是实业救国,他以张謇为楷模,试图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用商业的力量为国家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他决计要:“学状元,做实业,救中国!”卫礼贤也对他褒有殷切希望:“我希望,你现在有了大帆船,以后还能有大轮船,成为中国航运业的翘楚!”邢昭衍心中曾憧憬:“我以后也要像郑和那样,拥有一个大船队,肩负和平使命扬帆远航,为中国人的航海业增添荣光!”他的儿子邢为海在众人面前大声疾呼:“我希望各位不要光想着自己发财,还要想着民生!你们买轮船,搞运输,生意红红火火,可是你们都拉了些什么人?大多是闯关东的穷人。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闯关东?是他们在老家活不下去了!为什么活不下去?根本原因在哪?你们想过没有?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这到底是谁造成的?中国还有没有希望?中国人还有没有出路?你们想一想,想一想呀!”说到这里,邢为海声泪俱下。翟蕙和在场的许多人泪湿眼窝,有些船员和海暾帮苦力大声叫好。邢昭衍看着儿子深感震撼,儿子讲的这些,他也想过,但他想的更多的是让中国航运业发展起来,像张謇那样实业救国。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实业救国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邢昭衍便是其中的坚定践行者。
在国家利益面临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刻,邢昭衍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邢昭衍说:“我打算再买一条新船,客货两用。名字已经起好了,叫昭朗号,昭朗是明朗的意思。”父亲兴奋地道:“中!我儿有志气!你买上新船,叫鬼子的船滚得远远的,别再卖高价,欺负人!”邢昭衍为自己买船的行为解释道:“是昨天在回来的船上,我见鬼子的船员欺负人,下决心要买新船把他们挤走。”他曾义正辞严地对官员说:“你们这些官员只知道要钱,真叫我们这些搞实业的人寒心!你知道我为什么买船吗?挣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了给咱们中国人争气!”当儿子的同学因参与游行被捕时,邢昭衍心急如焚,他深知儿子救人心切,放下架子来找自己。看到儿子如此焦急,他毅然决定马上跑一趟市政府,不只是救季欣,也救救他的同学。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为了阻挡日本人的进攻,邢昭衍更是做出了一个悲壮而伟大的决定——沉船。昭懿号船长小鲻鱼担忧地发问:“局长,这六条船,是我们老板打拼了半辈子才置下的,现在为国家捐出来,以后有没有赔偿?”邢昭衍对小鲻鱼和大伙说:“这是强制命令,还指望国家赔偿?别的不要想了,叫咱们沉船就必须沉,不然到了鬼子手里,会用来运作战物资,助长他们的势力!”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一个商人,邢昭衍比平时更加关注时事新闻,他每天都如饥似渴地仔细阅读船行订的几份报纸,试图从字里行间探寻国家的命运与未来的方向。当实业救国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逐渐破灭,最后时刻,父子二人毅然决定,“拉队伍打鬼子”,他们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保卫祖国的坚固防线,展现出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伟大精神。
赵德发曾说,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转化,要特别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将传统文化巧妙地植入,有机地化合,生动形象地表达。立足当代,面向世界和未来,这是当代中国作家应有的姿态,也是中国文学走向新的辉煌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海风》正是他自觉践行其主张的成功之作。它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的描写、深刻的内涵,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不仅是一座的文学丰碑,更是一部弘扬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壮丽史诗,必将激励广大读者铭记历史,自觉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作者单位:铁道战备舟桥处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