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袂凌霜:北石窟寺骑象菩萨的石上翩跹
文/路等学(甘肃兰州)
陇东的风穿过覆钟山褶皱,将十五个世纪的光阴揉进茹河与蒲河的细流。北石窟寺便在这两水交辉处巍然矗立,295个窟龛如星辰嵌于赭黄崖壁,2126尊造像以永恒的姿态凝视着丝路的晨昏。而当目光掠过北魏窟群,一尊骑象菩萨像忽然从石壁上“活”了过来——她衣袂翻卷如惊鸿掠水,璎珞叮当似风过檐铃,在砂岩的质朴肌理间,演绎着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奇迹。
一、丝路咽喉处的凿刻传奇
北魏永平二年的锤钎声,凿开了覆钟山的寂静。泾州刺史奚康生站在萧关古道的扬尘里,看着商旅驼队载着粟特锦、波斯银器与佛教典籍蜿蜒而过,决意将信仰与皇权一同鐫刻在这文明的十字路口。于是,当第一尊佛像的轮廓在砂岩上浮现,丝路的风沙便与中原的匠心开始了漫长的对话。
窟内150余则题记是时光的密码:隋代商人刻下“愿往来平安”的祈愿,唐代僧侣留下“开龛造像,功德无量”的墨迹,甚至西夏武士的甲胄纹路,都在风化的字迹里若隐若现。这些斑驳的文字,让北石窟寺不仅是佛教圣殿,更成为丝路文明的活体档案——胡商的驼铃与汉地的钟鼓在此和鸣,印度的犍陀罗艺术与中国的魏晋风骨在此共舞。
二、石质经纬上的飘逸诗篇
走进165窟,七佛的庄严与阿修罗的威严扑面而来,而转身处,那尊骑象菩萨却以叛逆的姿态打破了时空的肃穆。她足踏白象,长裾如流云漫卷,帛带自肩头垂落,在风的轨迹里凝固成永恒的飞扬。工匠以刀为笔,在坚硬的砂岩上雕琢出丝绸的质感:衣纹的褶皱有吴带当风的疏朗,璎珞的流苏含西域珠宝的璀璨,甚至象背的鞍鞯花纹,都暗藏着粟特锦的几何图纹。
这是一场石与风的博弈。北魏造像素以“秀骨清像”著称,而此尊菩萨却突破了程式化的桎梏——她微微前倾的身姿似要踏云而起,回首顾盼的神情带着人间的温柔,连衣袂翻卷的角度都精准捕捉了气流的走向。当阳光斜照窟内,光影在凹凸的衣纹间游走,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春风正掀起她的裙裾,听见璎珞相击的清响在洞窟里萦绕。
三、文明熔炉中的涅槃重生
骑象菩萨的原型是佛教中的普贤菩萨,当她从印度佛经走进中国石窟,便开始了一场华丽的“变形记”。象背的莲花座保留着犍陀罗艺术的典雅,菩萨的面容却融入了中原士人的清逸;她的帛带既有波斯萨珊王朝的飘逸动感,又暗含汉代画像砖的线条韵律。这种“胡貌汉心”的融合,恰是丝路文明最动人的注脚——就像陇东的黄土接纳了西域的流沙,最终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新貌。
在她身旁,唐代窟龛的丰腴菩萨与北魏的清瘦造像相映成趣:32窟的“曹衣出水”佛衣紧贴身躯,如透湿的蝉翼;222窟的菩萨体态雍容,衣纹如层叠的云霞。这些跨越时代的造像,共同编织成一部石质的风格演变史,让北石窟寺成为观察中国佛教艺术流变的绝佳切片。
四、时光褶皱里的永恒翩跹
千年风雨在砂岩上留下斑驳痕迹,却让骑象菩萨的飘逸愈发鲜明。当敦煌研究院的专家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她的每一道衣纹,当保护人员为她加固岩体时轻拭尘埃,现代科技与古老匠心完成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如今,她不再只是石壁上的雕像,而是活在数字影像里、走进游客眼眸中的文化符号。
站在窟前远眺,茹河与蒲河仍在脚下奔涌,仿佛千年前的丝路驼铃从未远去。骑象菩萨的衣袂依然“飘”在风中,那是北魏工匠对美的极致追求,是丝路文明对包容的永恒诠释。她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从不会被时光禁锢,当凿刀与砂岩碰撞的瞬间,某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便已诞生,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衣袂飞扬。
风过覆钟山,菩萨的帛带在光影中轻轻颤动——这不是幻觉,是艺术与文明的永恒共振。
路等学,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生产和应用推广工作。
长期以来,在科研及推广工作中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踏实勤勉的工作精神,求真创新。坚持面向我省特色食药用菌特色资源,进行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向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面向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进行区域经济研究◇选择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科研开发项目,筛选新品种,创新新技术。通过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服务菇农。推动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