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00》「飘舞的剑」(7851辑)

晨间寄语
很多年前,我在北京前门大街的人行道上,路遇两位老人,男老人右手拄着拐杖,左手臂被女老人搀扶着,两位老人白发苍苍,看上去一定是80岁以上。男老人个子大、体魁腰圆,已有些颤颤巍巍,但却精神矍铄。俩老一边走着,男老人一边口里哼着京剧过门,原声是“弄格儿、弄格格儿弄”,带着浓重的北京人的“儿话音”。我驻足让他们走过去,一直目送他们走远,一直听着男老人的“弄格儿、弄格格儿弄”…。我既佩服也很好奇,心想,可能这就是北京人骨子里刻有对京剧的烙印吧。老人走在大街上,无视行人多少,哼起他的“弄格儿、弄格格儿弄”旁若无人,自管自、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或哼给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听?如入无人之境,好不畅快淋漓!
人这一生,总有自己的爱好,尤其到了一定的年龄,更是爱不释手,有时爱到天真烂漫,当爱到小孩子般童心未泯时,我想,那就是达到了人们常说的至高境界了吧。
真正不分高低贵贱且又让人朗朗上口的,是音乐。音乐没有界限,山歌,二胡,钢琴,笛子,本土与西洋,高雅与低俗,总有共赏。人们在不同场合,展示不同的音乐形式。男人唱女人,女人唱男人,男男女女有的唱,“饱吹饿唱”,唱的是生活,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生活里的不同情致。
昨晚几个老兵小酌,酒到酣畅,一位老兵哥哥当场拿出他心爱的二胡,即兴演绎。那种乡间红白喜事皆宜、俗称“大筒筒(低音二胡)和小筒筒(高音二胡)”,其他战友紧密配合,唱得好唱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战友相聚推向了新的高潮,好一个“酒逢知己千杯少”哇!定居北京的战友,来到贵阳饭桌上的高歌一曲,掌声笑声欢呼声,能有话不投机吗!热闹,是氛围,开心,才最重要。几十年前在北京当兵时都年轻、风华正茂。而今,个个发际有霜,甚至也有我在前门大街路遇老人的状况。提到谁谁走了,桌前洒酒,讲到乘兴,又是干杯又是高歌猛敬,不亦乐乎!
自古,对酒当歌。音乐、歌唱,在雅俗共赏中随风飘荡,人在荡气回肠里深谙情义无价。我们想把音乐与生活的情景展开到极至,七老八十的人,见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彼此看到健健康康,彼此祝福,珍惜当下,还说:过好每一天,让歌声嘹亮……[太阳][爱心][玫瑰][蛋糕][啤酒][咖啡][抱拳][烟花][合十]!
新的一天,早安!
2025.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