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儿啊,你慢些走!
作者姚福兴
(一)
掐指算来父親离我们而去整整40年了。回想起来,父親逝后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德教品行的教诲。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还有一把整整陪伴父親走过半个世记人生的京胡。就是它,成就了父親音乐教育事业辉煌的一生。
此京胡琴杆紫竹竹节均匀,质地坚硬;琴筒竹壁厚实,琴皮以上等蛇皮制作。皮面完整,纹理清晰;琴轴红木纹理美观坚硬;琴弓为江第竹制作,弓毛为上乘儿马马尾纽成,弹牲极佳。
这把胡琴是我父在十三、四岁时随三叔去包头会亲时得到的。
在 1924 年, 姚三爷领驼队到包头送货,临行前, 年少的父親非要跟三爷爷赴包头玩耍。 父年少时面目清秀, 身体敦实。 因自小在旗人家长
大, 受旗人文化熏染拉的一手好京胡。姚三爷长年在外领驼帮跑生意, 也未成家, 对父親十分喜爱。
旧绥远省归化城的驼帮一般都是每年 8、 9 月份从归化出发, 走三月余,方到库仑, 再北去旧称大圐圙 (现蒙古国乌兰巴托)。 如果再向东行至俄罗斯的恰克图还要走四十余天。 如路程赶急, 卸下中国茶、 丝等产物,将本产物驼装于当年九月返回归绥,包头。
这次货往包头卸。按习俗, 驼队从包头西北门进来后直向南即到丰备仓。
但见一溜驼峰席地而卧, 静等仓中搬运工搬卸货物。 微风中, 驼帮的驼铃迎风摆动, 传来 “叮咚”“叮咚” 的响声, 不失为一道梁头的风景线。 偶有孩童见驼席地而卧, 悄拿个长棍儿捅驼鼻。 驼仰头长嘶一声, 其音之巨,吓得小孩慌不择路、 跌跑不及, 惊慌之状, 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姚三爷领着父親来到久长城巷 “曹公馆”。
但见其宅府气魄宏壮。门洞上方青砖雕刻四字 “书香瑞霭”, 一看便知是诗书人家。 父親正看院落雕梁画栋之图案, 不想一毛毽忽砸在脑门,随跑来一瘦弱女子拾起地上的毛毽连说:“对不起, 对不起。” 姚三爷看时, 正是曹三爷梦龄之独生女玉兰。
这时, 曹梦熹、 曹梦龄兄弟正在书房闲聊,忽见姚三爷来访。 见姚三爷手牵一少年, 一看实招人喜欢。
在叙谈中听说我父会操琴, 遂将书房中墙上挂京胡拿下,非让父親奏一曲。 父親坐定,细看此琴: 紫竹音筒, 白尾做弓, 实在是一把好京胡。 父親旋握把、 起弓。 悦耳的京剧曲牌《夜深沉》 曲声从音筒中缓缓而出, 时而深沉, 时而激昂,把个曹氏二兄及姚三爷听得是如痴如醉。父拉着手中琴也感到此琴非世上常人之物。 曹梦熹见父親对此胡琴有不舍放手之状,就作为见面礼将此胡琴赠予我父。 而此琴也就成了曹家姚家“商战联姻”之间
“娃娃亲” 的订婚信物。
从此这把琴伴随我父亲眼见证了“绥远抗战”三战三捷的整个过程。
当回味绥远的风里还飘着硝烟的味道时,父亲因在此战战地救亡活动用京胡奏出极强鼓午人心的京歌京曲,激励軍民杀倭救国。
也正因此,父親被日本人写上了追杀的“黑名单”。这把琴也亲身经历了父親随国立绥中西撤逃亡的艰难历程。
逃亡路上,父親仍不忘自己的老师杨伸予先生(20年代京沪一带著名音乐人,也是我国音乐事业的开创人吕骥、周小燕的导师)的教诲。他曾语重心长地和父親讲: “民歌是穷苦百姓的艺术,是受苦百姓对命运的不公而发自内心的一种控诉和呐喊。它像空谷幽洞中涌出的一股清泉, 时而奔放, 时而柔情, 让听者动容、 同情, 激发出人们生存的希望, 也给人们带来向上的力量。 你来自归绥, 那里有蒙古草原长调胡麦的天籁和广袤; 有三晋大地走西口创业的艰辛和酸楚;有陕甘人的粗犷和豪放; 有
宁夏花儿的微笑和柔情……那里到处是歌, 到处是舞。 你要把收集民歌当成
一件大事来做。 用你的音乐教育阵地去收集去播放, 把它流传后世, 代代相传。 你真做成了, 其功大焉。”
在经过陕北露宿途中, 他专门和当地四处唱道情的艺人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收集了好多当地民歌, 什么 《桃花红来杏花白》《唱五更》 等等。
特别是在宁夏平罗县内段流亡的日子里, 尽管住的土窑房,点的豆油灯,吃的是豆糠面,穿的是烂破鞋, 父親就是在自己动手垒的土台上抄录民歌, 记下谱曲,收集了近二十万字的陕、宁、甘、 内蒙古、晋 冀一带民歌民谣。
每当夜深人静时,也就是这把京胡静静地躺在那里,父亲就着油灯改民歌,松香香味混着油灯油味和躺在那的京胡竟成了最暖的小夜曲,陪伴父親渡过一个个忧国思乡的不眠之夜。
直到1940年爱国将领傅作义先生在陕坝重新组建绥远政府,国立绥中归建。父親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41年的中秋节, 学生为表达对晋绥军英勇杀敌保卫家园的崇敬心情,校方特意组织师生去学校附近宋海之团的驻地慰问演出。消息传出后,全校振奋。
晧月晴空的夜晚, 十五的月亮悬挂天穹。 战士们整装坐在陕坝三道桥“梅林庙”前广场上, 师生们秩序井然地围坐在四边。
军方搭起的演出台前, 摆放着学生们慰问战士的花篮。
每一个战士手里都拿着一个个慰问袋,里面除了学生们写的致敬、感谢,向抗日将士学习的慰问信件外,袋内装月饼两个, 学校种的西红柿、华莱士瓜和瓜子儿、大豆。
就在这秋高气爽的八月十五的晚上, 我父带领着师生救亡文艺队进行了精彩的慰问演出。
演出节目丰富多彩。由语文老师编写, 父親用山西民歌小调谱曲的小歌剧 《送郎杀敌》 特别受到将士的欢迎。
晋绥军战士们大多来自山西和绥远的绥西、 后套。 当听到当地熟悉的二人台曲调时, 无不引起思乡之情。 当看到日寇烧杀,新郎要上战场杀敌报仇时,台下响起了阵阵的口号声 “打回老家去!” 杀敌报仇的口号响彻云霄。 女生们的 《采茶舞》、 男女生的对唱, 那婀娜多姿的舞姿和甜美的歌声, 激起观众席上将士和学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当演出进行到最后一个节目时, 父親手拿京胡上了台。 他向下面恭敬地
鞠了一个躬, 然后说: “士兵们, 学生们, 下面我要给大家演奏一首京胡演奏
曲 《夜深沉》, 借以鼓动我们的士兵多杀敌, 每战必胜凯旋。”
随着激昂的鼓声停止, 京胡声缓缓响起, 仿佛步入了战场的旷野, 面对即将的厮杀,思绪万千。 当乐曲平缓的进入慢板时又仿佛乡亲们叙述着日寇犯边、 烧杀掠夺、村
无完寨、 四乡无人, 大家无不痛恨日寇的禽兽之为。 当着 《夜深沉》 演奏进入了快板的时候,伴随的鼓板锣镲激情四射的配合, 京胡声的一问一答仿佛在说出战士们为保家卫国, 视死如归奔赴前线杀敌的决心和信心。 在激烈的快板演奏中, 白色的弓毛像一道道闪电来回抽动。 情动之时, 父親的身躯向前微倾, 整个身形如同雕塑一般。 清脆激昂高亢的胡琴声仿佛在告诉家乡父老: “一切来犯之敌, 在强大的中国军民面前一定失败, 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乐曲奏罢, 台下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挟带着战士们和师生们的欢呼声排山倒海一般的涌来。此时的父親生平第一次用心声在演奏。心还在跳, 似乎还在奏,弦还在抖……当宋团长的手紧紧握住他的手的时候, 他才意识到演奏结束了。
那一晚啊, 是父親生平最难以入睡的一夜……
(二)
建国之初,父親调入包头中学任音乐教师。(兼一段时期体育教师)这把京胡经常出现在音乐课堂上,它弦音绕梁,诸寄琴心,也成了解放后历届包一中学子百草园逐梦生涯中 永远不会忘却的一段青春记忆。
六十年初,为庆祝国庆,学校组织了一台大型师生同台文艺汇演。
此时的包头一中在赵冠农先生治下秩序井然,学风严肃。特别是“敦品励学 尊师爱生”之校训深入人心,广大学子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辈出。这场演出学生节目精彩纷呈,自不絮述。而老师们演出的京剧《黄金台》更令人拍案叫绝。
京剧《黄金台》又名《田单救主》《搜府盘关》《乐毅伐齐》。其剧情如下:
战国时期,齐愍王宠爱邹妃,任用太监伊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邹妃和伊立欲陷害太子田法章,诬陷他调戏邹妃,齐王大怒,命伊立搜斩太子。太子得知消息后,乘夜逃出宫。恰遇田单巡街,将太子藏于田府中。伊立四处搜寻太子无果,便来到田府。田单得知后,急忙将太子改扮成己的妹妹,成功骗过了伊立的搜查。伊立离开后,田单与太子又扮作兄妹进香,连夜出关。关吏再三查问,他们行贿后得以脱身,逃至即墨。后来,燕昭王派乐毅伐齐,一举攻下七十余城。齐都失守,齐愍王被弑,邹妃、伊立死于乱军之中。依靠田单的奇计,用火牛阵大破燕军,齐地尽复。太子返回齐国即位,田单也官至上卿。
老师们演出这一折为《搜府》。由黄式立老师扮田单,祝建亭老师扮太子。而伊立的扮演者则我父親(铜锤花脸)。且不说当值京胡为范刚老师,鼓师聘二宫业余京剧团恩大海为之。引人注目的是伊立(姚老师扮演)麾下四将扮演者身材魁悟,高大,扮像俊美。
当范刚操我父这把京胡演奏京剧曲牌《西皮小开门》和《朝天子》时,在音色高亢明快的琴声中,四将士进退有序,朝拜有礼,翩翩起舞,激起场上场下师生一片叫好声。而四将士的扮演者则是李常、陈良瑾、方培基、張福勋四位老师。姚贤臣老师不用介绍,吹唱念打样样精通,是包头一中四大名师之一。而这四位则不但是赵校长的“掌上名珠”,更是包头一中教学的台柱子,教学学科的帶头人。
演出毕,恩大海则代表市总工会向包一中提出二点要求:其一范刚老师以后给业余京剧团伴奏必要用姚老师这把胡琴。二则四扮将士的老师参加市业余京剧团。因为当时业余京剧团正排演《铡美案》。主要演员均是名票,例如包一中学子李慧的母親、二姨即是太后,秦香莲的扮演者,均是科本出身后转行的名票。但唯一遗憾的缺这四位扮像出众整齐的龙套演员。对此要求校领导没有应允。后恩大海又找当时任市总工会的朱鸣主席找赵校长出面要人。考虑到学校老师以教为主,而剧团做为市总工会下属团体经常要赴工矿企业演出,势必和教学有时间上冲突,赵校长婉言拒之。这也成一中校史上茶余饭后的谈资佳话之一。而从此我父的京胡成了恩大海惦念之物。每有演出必问我父,琴带了没有。看到我父点头,他才满脸堆笑而去。
进入七十年代中期,学唱样板戏掀起了高潮。这把京胡又显示她独特的魅力。
我父这时因所谓“历史问题”被遂出文艺队,闲賦在家。但社会上求学拉琴的,弹弦和月琴的络绎不绝。这又激起我父的热情。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能否把社会上和经常来我家闲坐的包一中有音乐才能的“三无”(即返城后手提户口,没工作,无口粮)的人员组织起来,一来宣传普及教唱样板戏,二来也能解决这些人吃饭的燃眉之急。
他这个想法和挚友范刚先生交谈后一拍即合。当即有二十中的段xx主唱《沙家浜》选段“太阳照在阳澄湖”上。二十四中的徐xx演唱“打虎上山”,杨芳等人的“智斗”……
随着队伍的一扩大经常到工矿农村演出。比如去食品厂演出除吃面包,每人给一饭盒“米老鼠”,去南龙王庙,后营子等地演出吃羊肉氽面。临走每人稍带给一梱菜。
特别是有一次去4962部队演出,队员们第一次希罕吃到管饱的猪肉烩菜和馒头。热情的战士们拿勺子给你往碗里加菜夾肉的情形至今难忘。
隨着队伍的扩大和演出经验的积累,这个名叫“红卫公社向东大院文艺队”的演出小队在“挖莜面”的过程中名声越来越大,自愿参加者日益增多,居然排成了一出全本《红灯记》。
记得演出的第一场是在包头市东河区丁皮房巷的红卫公社小礼堂,演出大获成功。
我至今都难以想像,杂七杂八的下乡返城“三无”学子、社会闲置青年、大院的老头老太太居然在一把京胡的引领下,本不谙音律皮黄,却学会唱样板戏的各个选段。有板有眼,回味无穷。
当时京胡伴奏是范刚老师,京二胡是徐茂成(又兼饰地下交通员),弹拨二人是我父一手培养的月琴冯贵莲,(后为正北食品厂党委书记)三弦杨全林(后为市晋剧团负责人)。
主要演员:马文斌饰李玉和,(马文斌原为八一青年乒乓球队退伇队,当时闲在家中。身材魁梧,嗓音宏亮,扮相俊美)杨芳饰李奶奶(杨芳原二十中文艺队员,多才多艺,极善激情表演)。袁晓玲饰李铁梅(是包二中学生,是范刚老师一手培养出的演员。人漂亮,有一幅天賦吃京剧饭的上嗓子。后为郊区乌兰牧骑主要演员)。鸠山扮演者为民生街一社会青年。(矮胖,扮上极像影片中的鸠山,后被招一兵工厂工会作曲家)。包一中学子邢贵为磨刀人。
演出队其它伴奏者均来社会和包一中。有贺更新(兼作布景美工)郑建华,韩三罗,王浩,勇士等。其首席小提即郭颖先生(包一中学子。后为市歌舞团演奏员。作家,诗人,包头诗词学会副会长。著有《亦东篱书屋》七册。是《老包头记忆》系列丛书“风光胜景”卷的编著者)
《红灯记》赴农村,工矿企业,疗养院,部队慰问演出极受歡迎。“红卫公社向东大院”文艺演出队在当时名声鹊起。
特别是赴包头糖厂演出获得意外惊喜。
当时糖厂军管会主任是一位团政治处负责人,极喜京剧。闲暇之時也喜自拉自唱。《红灯记》在糖厂演出一场后大获欢迎。这个厂子的工人多次欣赏过来包京津名角演出。特殊时期前市总工会下属业余京剧团经常来此慰问演出。很有欣赏力。演出第一场不但工人反映强烈,要求续场。就连军管会主任也强烈要求剧组再演一场。等第二场演出完后不几天,剧组主要的演员及一些无正式工作的群众演员和伴奏员接到糖厂劳资处的招工通知。可以说这份欣喜来得太及时了。一场戏解决了待业者一生的饭碗子。无可非议,父親的京胡又为他们有工作立下汗馬功劳。
那天来紅卫公社办理招工手续的那位劳资处长说:“我们厂好多老工人对姚老师和他的京胡很熟悉。五十年代梅兰芳大师来包慰问包钢和包头工矿企业职工演出。他在糖厂演毕说了二句话:一是和王玉山先生切磋舞台圆场台步,由衷地说王玉山先生真不愧“水上漂”名声。二是梅先生拿着姚老师的京胡说这把胡琴儿有“人味儿。”这是对我父親的这把京胡多大的褒奖啊!这句话父親便记了一辈子。他说胡琴这物件1,拉的是皮黄,藏的是人心。
……
不知不觉间,这把又陪伴我们兄弟俩走过了40年。年月不绕人啊,随着年岁的增长,父親留给我们哥俩这把胡琴的最后归宿成了我们的心病。我多次彻夜难眠,回忆这把曾随我们相处的日日夜夜。它曾伴随我们走工丁,赴农村,上学堂,去部队。它闻过机床的铁屑味,沾过菜田的雨露,倾听过学子朗朗的诵书声,看到无畏的战士保家卫国钢枪上流淌的鲜血和汗水……
它去哪里好呢?我问天,我问地。也许我们哥俩真诚感动了上帝,给它找了一处最好的归宿。这就是包头一中百年华诞校史馆。校史馆的玻璃柜很亮,可我总觉得,这把琴该是在这里。这把琴出现在孩子们的眼睛里——那里才有真正的人间烟火。
送琴的那天,我摸着琴杆上的刻痕——那是父亲几百场演出手掌擦摩下的印记,深的是抗战剧,浅的是新民歌。
琴儿啊,你要去校史馆了,琴筒里外老二把你擦拭的干干净净。再抱抱琴儿,似乎还有体温。是啊,你也是
我老母的心头肉啊!在父親蹲牛棚岁月里,母亲撕了父親所有文稿,(民歌文集稿,校歌歌谱原等)砸了父親从教60余年攒集的近240余張经典唱片,却把这把琴藏在柴火堆深处。盼想父親的时侯把胡琴拿出来抱在怀里,琴弦挨着母亲的体温,尽管挨的很紧,竟没挤断过一根弦。
琴儿啊,你慢些走
包一中的学子们总说,上课时听见胡琴响,就觉得课本里的字都跟着唱起来。他们趴在窗台看父亲调弦,阳光穿过马尾弓,在谱架上织出金色的网,网住了学子少年追遂的成才梦。
琴儿啊,你慢些走!
你看,包一中的文史馆正等着呢。老伙计,你亲身经历参与创造了包一中百年辉煌。下一个百年后的阳光会穿过你的琴弦,传递下去。那时的孩子们或许不懂什么是皮黄,但他们会看见,一把琴如何在硝烟里长出根须,在苦难里开出花来。“敦品励学,尊师爱生”将是一代又一代包一中学子永恒的歌唱。
琴儿啊,你慢些走啊!
……
琴儿啊,你终究离我们去了
我终究要与这把京胡作别了。琴杆上的包浆还带着掌心的温度,蛇皮琴筒的纹理里,藏着包头一中二代人的经历和缠绵。竹节间凝着琥珀色的光,马尾弓擦过琴弦的刹那,《夜深沉》的引子如潮水漫来,我看见虞姬的水袖拂过月光,听见伍子胥的鞭梢掠过霜风。我突然间想起我的恩师张福勋老先生在给我所著长篇科普作品《每日一语》所做序中对此琴的精妙描述。他说“姚贤臣老先生二胡,京胡,板胡,文武场打击乐及西洋乐器样样精通,演奏熟稔。妙尽其韵,一时无对。校园上空只要一有胡琴声飘过,师生驻足,万籁好之俱寂。姚先生与我长兄張建勋都是当时包头艺术界的前辈人物。京津来了京剧名角儿非他二人張琴不唱”。回味这段话我忽然笑了。琴儿啊!你还是快些走吧。——有些声音,是永远关不住的。就像这把京胡,即便躺在玻璃柜里,它的灵魂依然在琴弦上震颤,在每个懂得倾听的人心里,唱着永不落幕的离歌。
一一2025.4.16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宅中
作者姚福兴,笔名福星高照。满族。本人是1966年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生。于1968年9月下乡插队落户于后套(今巴彦淖尔市)五原复兴公社和胜五队。
1972年返城回内蒙古包头市。先后在市、区政法系统、城建环卫系统工作多年。期间曾参与老包头史志资料收集和编纂工作。退休后,热心于业余写作。曾有《音乐成就了爸爸辉煌的一生》《南圪洞名源及历史沿革》有关章节等文章发表在报纸和刊物上。著有长篇科普文学作品《每日一语》,长篇小说《风雨人生路》,小说散文集《青苑拾遗》三部。其自传体长篇小说《风雨人生路》因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语言具有浓厚的内蒙地区乡土气息,为后人留下的一部厚重的展现一代人奋斗经历的文学作品而被包头文学馆和内蒙古知青博物馆馆藏。其中“下乡”章第7、8、9节被有关部门编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选(长篇小说卷)》优秀原创节彔入选。